新型聚合物瓣膜显潜力!JACC证实其在手术二尖瓣置换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时间:2025-08-28 12:10:1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二尖瓣疾病影响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在发展中国家,链球菌感染若未能及时治疗,常进展为风湿性心脏病,进而导致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和/或反流,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显著增加发病率与死亡率,尤其在年轻患者中更为突出。
目前,二尖瓣置换术(SMVR)是治疗重度二尖瓣病变的主要手段。然而,对于65岁以下患者,瓣膜类型的选择仍存在广泛争议。机械瓣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但需终身抗凝治疗,这不仅增加出血风险,还对妊娠及未来可能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带来限制。相比之下,生物瓣无需长期抗凝,术后管理简便,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但其耐久性较差,尤其在年轻患者中易发生早期瓣膜退变,导致再次手术风险升高。
为克服传统生物瓣(源于动物组织)的钙化倾向和免疫原性问题,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新型合成聚合物瓣膜材料。Tria二尖瓣即采用一种基于硅氧烷聚氨酯的创新聚合物材料,具备优异的生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其化学基础类似于长期应用于心脏起搏器导线的成熟材料。该瓣膜的瓣叶与支架结构经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可有效应对二尖瓣区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环境。
在绵羊模型的长期植入研究中,Tria瓣膜未见明显钙化或肉芽组织形成,表现出良好的耐久性与组织相容性,展现出在年轻患者中实现长期功能稳定的潜力,有望成为未来二尖瓣置换的新一代解决方案。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臂、多中心临床试验,于2023年4月至11月期间在印度8个临床中心共纳入67例需接受SMVR的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至80岁,存在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反流或混合性瓣膜病变,且能够耐受维生素K拮抗剂(VKA)抗凝治疗。排除标准包括: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 <30%)、重度三尖瓣反流、终末期肾病、近期心肌梗死或卒中病史,以及需同期接受其他复杂心脏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入组资格均由独立的医师筛查委员会进行审核确认。术后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约2.5。术前及术后均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脏CT血管造影(CTA)评估瓣膜功能,并用于预测和监测左心室流出道(LVOT)面积变化。
研究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岁,女性占64%,其中48%处于育龄期。病因方面,73%的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42%合并心房颤动,但仅有19.4%既往接受过抗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75.6%)存在二尖瓣混合性病变(即狭窄合并反流)。患者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2.7 kg/m²,平均体表面积为1.6 m²。术前症状较重,大部分患者处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然而,外科手术风险较低,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平均为1.4%,提示整体手术风险较小。
主要安全终点包括瓣膜及心血管相关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瓣膜结构性(SVD)及非结构性退化(NSVD)、瓣膜相关血溶解、瓣膜重新手术及感染等。瓣膜性能通过NYHA功能分级变化、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平均跨瓣梯度(MG)、有效口面积(EOA)及归一化有效口面积(EOAi)评估。生活质量通过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和6分钟步行测试(6MWT)进行评估。
图:研究流程图
结果显示,6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聚合物瓣膜,操作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1年随访共60例患者完成,失访率10.4%。1年全因死亡率为9.1%(n=6),经评估均无瓣膜相关性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7.5%(n=5),其中卒中发生率为4.9%(n=3),所有事件均发生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未达治疗范围(<2.0)的患者中。随访期间未观察到瓣膜结构性退化或因瓣膜功能障碍导致的再次干预病例。
图:残余二尖瓣反流及超声心动图评估的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评估显示,瓣膜表现良好:平均有效瓣口面积为1.4 ± 0.4 cm²,平均跨瓣压差为4.6 ± 1.7 mmHg。反流评估方面,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表现优异,术后30天有96.8%的患者二尖瓣反流程度≤1级,至1年随访时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8.2%。结果表明,该聚合物瓣膜在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流动力学性能及结构稳定性。
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
术后患者NYHA功能分级显著改善,1年时81.4%患者处于Ⅰ级,18.6%处于Ⅱ级。6分钟步行距离从术前298.1±127.5米增加到494.8±151.6米(P<0.001),KCCQ评分也显著提高(57.5±19.4上升至81.9±14.7,P<0.001),显示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影像学和抗凝依从性
CTA和TTE随访显示瓣膜未见钙化、血栓及结构破坏。抗凝依从性逐步提升,术后30天达到目标INR的患者为61.5%,180天和1年分别为79%和95%。两例瓣膜血栓均因抗凝不达标,及时溶栓治疗后恢复正常。
图:基线及随访时的功能状态评分
总之,本研究系统报道了采用新型硅氧烷聚氨酯聚合物瓣膜进行手术二尖瓣置换的1年临床数据。结果显示该瓣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现有生物瓣膜相当的低死亡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性能。未发现瓣膜结构性退行性损伤,且瓣膜无钙化或免疫反应迹象,提示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耐久性具有潜力。
该聚合物材料具备高抗拉伸性和抗老化性,适合瓣膜动态负荷环境,且可能减少长期抗凝需求,有望解决机械瓣长期抗凝及生物瓣有限耐久性间的矛盾。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育龄期患者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该瓣膜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尽管本研究患者维持常规抗凝,部分并发卒中和血栓事件与抗凝不足相关,提示未来优化抗凝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该瓣膜设计支持未来经导管瓣膜植入治疗,具备瓣中瓣救治可能,为瓣膜终身管理打开新思路。
原始出处
George I, Rao DP, Jain A, et al. 1-Year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Trial of a Polymer Surgical Mitral Valve: Insights Into New Technology. J Am Coll Cardiol. 2025;86(7):515-526. doi:10.1016/j.jacc.2025.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