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astroenterology:肠道菌群失衡加速脂肪肝恶化:Bact2肠型或成MASLD诊断新钥匙
时间:2025-09-05 12:09: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导读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esease, MASLD,原称NAFLD)已然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约38%的人口可能受其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MASLD往往起病隐匿,却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传统上,人们总把MASLD看作是“吃出来的病”——高热量饮食、肥胖、胰岛素抵抗是主要元凶。
近日,德国美因茨大学医学中心Sara Vieira-Silva教授团队在 e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题为“Gut dysbiosis is linked to severe steatosis and enhances its diagnostic performance in MASLD”的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加速MASLD进展的重要推手。
肝脏的沉默抗议:为什么“重度脂肪变性”危险?
MASLD的核心病理是肝脏脂肪变性。少量脂肪沉积可能并无大碍,一旦发展为重度脂肪变性,就如同给肝脏点燃了一根慢性“引信”,会逐步导致:
-
炎症加剧,肝细胞受损;
-
纤维化风险上升,肝组织逐渐变硬;
-
部分患者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如何尽早识别哪些患者正处于重度脂肪变性阶段,是临床上极为关键的问题。传统工具如脂肪肝指数(fatty liver index, FLI)虽有参考价值,但准确性有限。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寻找新的“预警信号”。
小百科:什么是脂肪肝指数?
脂肪肝指数(fatty liver index, FLI)是一种非侵入性评估工具,由意大利学者 Bedogni 等人于2006年提出,用来估算个体是否存在肝脏脂肪变性(脂肪肝)的可能性。其计算主要基于四个临床指标:体质指数(BMI)、腰围、甘油三酯水平、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将这些参数代入公式,可得到一个0到100之间的分值:
(1)FLI < 30:基本可以排除脂肪肝;
(2)FLI ≥ 60:高度提示存在脂肪肝;
(3)30 ≤ FLI < 60:属于“灰区”,需要进一步检查。
优点:只需要常规体检和血液检查指标,简单、便捷;无创、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筛查。
局限性:不能准确分级脂肪肝严重程度;在某些特殊人群(如极度肥胖、合并代谢疾病者)准确性可能下降;不能替代影像学(如超声、FibroScan)或病理学检查。
因此,FLI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初步筛查和风险评估,而不是确诊。
肠道菌群:肝脏的“隐形邻居”
人体肠道内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既能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也能调控免疫系统。健康状态下,这些微生物与我们形成一种精妙的“共生关系”。然而,在MASLD和代谢综合征人群中,肠道菌群往往失衡,具体表现如下:
-
多样性与有益菌种减少:如 Akkermansia、Faecalibacterium等,能产生丁酸盐(维护肠屏障的关键分子)的细菌等比例降低;
-
机会致病菌增多:如 Streptococcus等菌种比例增加,容易引发炎症;
-
炎症相关菌型出现:最典型的是 Bact2肠型。
科研人员将肠道菌群形象地比作一个“生态花园”。在健康人群中,园中鲜花茂盛、草木平衡;而在MASLD患者身上,这个花园可能被“杂草”侵占,随着生态系统逐渐崩坏,作为“邻居”的肝脏首当其冲,受到波及。
Bact2肠型:隐藏在肠道里的危险信号
本研究特别关注了Bact2肠型。它有几个典型特征:
-
菌群密度低、物种多样性差;
-
丁酸盐生成能力不足,削弱了肠道屏障;
-
炎症水平高,常伴随血液C反应蛋白和粪钙卫蛋白升高。
研究显示,在MASLD患者中,Bact2肠型的携带率高达42.6%,远高于普通人群(13%–19%)。更重要的是,携带Bact2肠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重度脂肪变性(见图1)。这意味着,Bact2不仅是疾病进展的“旁观者”,还可能是潜在的“推手”。
图1:不同人群中肠型的分布及其与脂肪变性严重程度的关系。左图显示:在西方瘦体重人群(FGFP lean)、超重/肥胖人群(FGFP overweight/obese)和MASLD患者队列(microDHNA)中,Bact2肠型在MASLD患者中的比例显著升高。右图显示:随着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增加,Bact2肠型的检出率上升,这一趋势在所有参与者中可见(上图),并在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同样观察到(下图),提示Bact2肠型与重度脂肪变性相关
研究亮点:菌群+临床指标=更精准的预测
本研究纳入了61名合并代谢综合征的MASLD患者,使用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程度,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
结果揭示了几个关键发现:
(1)肠道菌群失衡与重度脂肪变性密切相关:有益菌显著减少,Streptococcus等机会致病菌增多。
(2)Bact2肠型与重度脂肪变性显著相关:73.3%的重度患者为Bact2型,而轻中度患者仅29.4%(见图1)。
(3)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单独使用FLI预测重度脂肪变性的准确率约80%,而FLI+ Bact2状态联合预测时,准确率提高到90%,ROC曲线达到96%(见图2)。
(4)风险阈值差异:Bact2携带者在FLI值为74时就可能出现重度脂肪变性,而非Bact2患者在FLI值为101时才更可能达到同样程度。
换句话说,Bact2是一个让患者“更早跨入危险区”的加速器。
图2:不同输入变量组合在MASLD重度脂肪变性预测中的表现。四个面板分别展示了模型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的结果。单独使用脂肪肝指数(FLI,紫色)即可提供较好预测,与Bact2肠型状态(橙色)联合时,模型在灵敏度、准确率和ROC方面表现最佳,优于单独的临床或微生物学指标,提示肠道菌群特征能显著增强重度脂肪变性的诊断效能
对临床和科研的意义
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 临床诊断的新工具:将肠道菌群特征与传统指标结合,能更早、更准确地识别高危患者,为医生提供额外的诊断依据。
(2) 个体化治疗的新思路:如果未来能通过饮食干预、益生菌、益生元甚至粪菌移植来调节肠道菌群,这将可能成为MASLD防治的新手段。
(3) 机制探究的新线索:Bact2型的功能缺陷(丁酸盐缺失、炎症加重)为“肠-肝轴”研究提供了具体靶点。未来多组学研究(代谢组、转录组等)有望揭示更深层的因果机制。
除此以外,这项研究传递了几个简单但重要的生活信息:
(1)肠道健康影响肝脏健康:饮食均衡、规律运动,是维持菌群平衡的关键。
(2)多吃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水果能促进有益菌生长,改善代谢状态。
(3)控制代谢综合征:管理体重、血糖、血脂和血压,不仅能预防心脏病,也能保护肝脏。
结语
MASLD作为“21世纪肝病的新头号杀手”,其防治刻不容缓。本研究明确指出,肠道菌群失衡,尤其是Bact2肠型,与MASLD重度脂肪变性密切相关,并能显著提升诊断效率。未来,MASLD的管理可能进入一个“肝-肠联合评估”的新时代,不仅看影像学和血液学指标,还要关注肠道微生态。或许有一天,医生会在开具降糖药、降脂药的同时,也“处方”一份针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方案。肠道与肝脏的对话,正在重写我们对MASLD的认知。
引证本文
Borges-Canha M, Centelles-Lodeiro J, Leite AR, Chaves J, Lourenço IM, Von-Hafe M, et al. Gut dysbiosis is linked to severe steatosis and enhances its diagnostic performance in MASLD.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204.
https://doi.org/10.1136/egastro-2025-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