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医疗质量新考卷:人血白蛋白的临床价值与循证支持

时间:2025-09-12 12:10: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国家卫健委《2025版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的发布,标志着医疗质量管理进入了精细化、数据驱动的新阶段。“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与“四级手术与三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作为关键考核指标,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救治水平和技术能力1,2。面对新的考核要求,如何通过规范化用药提升医疗质量成为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人血白蛋白的合理应用为优化关键这些指标提供了重要支持。

提升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有效策略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直接体现了医院在面对最复杂、最危急病情时的综合救治水平,是衡量医疗质量的硬性指标与核心挑战。在重症监护室(ICU)这一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上,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作为常见且危重的情况,全球每年影响着超过1900万患者,其中约四分之一面临死亡威胁,其救治成效直接关系到医院该项质量指标的达成3

液体管理是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复苏中的关键环节。有效且快速地恢复血浆容量,对纠正组织缺氧和维持器官功能至关重要4。当前循证证据显示,在晶体液复苏基础上联用20%人血白蛋白,可显著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28天全因死亡率5。这一发现得到《拯救脓毒症运动:2021年国际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的认可,指南明确建议对需要大量液体复苏的脓毒症患者联合使用白蛋白,而不是仅使用晶体液6

为进一步提升治疗同质化与预后,新近研究探索了白蛋白应用的持续优化策略:脓毒症患者每隔2-3天规律输注白蛋白(白蛋白输注天数不低于总ICU住院日的25%),可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7。同时,2024年ESICM Euroasia大会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高胶白蛋白(20%~25%)在降低脓毒症死亡率方面效益显著,为医院提升抢救质量提供了合适的药物选择8

此外,输液系统的安全性也对医院感染控制和抢救成功率影响重大。《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诊治指南(2025)》指出,密闭输液袋相对开放输液瓶能减少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生,推荐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密闭输液袋,研究数据也证实全密闭输液系统可降低CLABSI感染风险达81%,为抢救成功提供重要保障9,10

通过规范白蛋白的早期联用、优化药物选择,医院可从多个维度系统性地构建脓毒症抢救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更是切实提升国家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的核心策略。

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综合方案

三、四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是衡量医院手术质量与安全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反映医院在开展复杂、高危手术过程中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在国家三级医院考核及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中,控制并发症、提升手术安全性已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人血白蛋白的合理应用为医院实现质控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持。研究表明,术前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重要的风险预警指标——低白蛋白水平与手术部位感染、吻合口漏及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显著相关11,12。因此,将白蛋白水平纳入术前评估体系,对存在低蛋白血症的三四级手术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已成为从源头控制并发症、提升整体手术质量的有效策略,直接助力医院相关质量指标的达成。

进入围术期管理,以白蛋白为基础的目标导向液体管理是提升手术安全性的关键举措。研究证实,与传统液体管理相比,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可降低围手术期患者肺炎发生风险30%、肾脏并发症风险30%,并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基于白蛋白的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对胸腹部手术患者有改善临床结局的趋势13,14

在特定手术类型中,人血白蛋白也展现出独特的保护价值。在肝脏、胰腺等复杂腹腔手术后,患者常出现胸腹水等并发症,影响恢复并延长住院时间,围术期补充白蛋白被证实可以有效减少胸腹水量;在技术难度更高的肝移植领域,术前使用特立加压素联合白蛋白的治疗方案,可提高30天无移植生存率,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险,从而提升患者长期生存质量15,16

通过术前干预、术中精细化管理及术后并发症防治的系统性应用,人血白蛋白成为医院降低三四级手术并发症、提升四级手术占比与成功率、最终实现国家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达标的有力工具。

面对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新标准,人血白蛋白的应用已成为提升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策略。通过优化脓毒性休克抢救路径、完善围术期管理方案,医院不仅能够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与“四级手术与三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等核心指标的考核成绩,还能够在医院评审和患者安全等方面获得综合收益。建议医疗机构将人血白蛋白的规范应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持续监测应用效果,最终实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双重提升。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5年版). 2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监测指标(2025年版). 2025.

3.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等. 临床急诊杂志. 2018;19(9):567-58.

4.Yu YT,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21;134(14):1639-1654.

5.Caironi P, et al N Engl J Med. 2014;370(15):1412-21.

6.Evans L,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021;47(11):1181-1247.

7.Rabi R, et al. Sci Prog. 2024;107(3):368504241274023.

8.Qian B, et al. ESICM Euroasia 2024. Poster.

9.Rangel-Frausto M S, et al. Annal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Antimicrobials. 2010;9(1):1-8.

10.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5,37(03):193-220.

11.Pishgahi M, et al. Iran Red CrescentMedJ. 2023; 25(9):e2499.

12.Liang WQ,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0;26(11):1185-1196.

13.Corcoran T, et al. Anesthesia & Analgesia. 2012;114(3): 640-651.

14.Schaller SJ, et al. Ann Surg. 2024;279(3):402-409.

15.邓侠兴, 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92-195.

16.Piano S, et al. Hepatology. 2021;73(5):1909-1919.

上一篇: AI管理师+智能平台,破局肝病管理困境!...

下一篇: Ann Allergy Asthma I...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