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功能性治愈:专家视角与临床进展深度剖析
时间:2025-08-28 12:10: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年来,随着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研究的深入,功能性治愈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核心目标。肝胆相照平台近期发布的系列专家文章与访谈,从新药研发、治疗策略、特殊人群管理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慢乙肝功能性治愈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文基于这些资料,结构化呈现关键观点与研究动态。
1 功能性治愈的定义与临床意义
功能性治愈(临床治愈)的核心标准为:停止治疗后24周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伴或不伴抗-HBs血清转换。这一目标不仅意味着病毒复制的长期抑制,更显著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张文宏教授指出,实现功能性治愈是当前CHB治疗的“理想终点”,其临床价值已通过多项研究证实:
• 肝癌风险下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孙剑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治疗前两年血清HBV RNA下降幅度与肝癌发生风险显著相关,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肝癌风险降低90%以上。
• 肝脏病理改善:功能性治愈患者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终末期肝病发生率大幅下降。
2 功能性治愈的两大核心瓶颈
尽管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IFN)的联合治疗已使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但整体治愈率仍不足30%,主要受制于两大瓶颈:
1. cccDNA的持久存在
HBV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藏匿于肝细胞核内,现有药物(包括NAs和干扰素)均无法直接清除。慢性感染导致HBV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耗竭,免疫系统难以彻底清除病毒。
2. 精准预测指标的缺失
现有治疗策略(如NAs联合PEG-IFN)仅能使部分“优势人群”(基线HBsAg≤1500 IU/mL、年轻患者)获益,但缺乏普适性预测模型。解放军总医院福军亮教授指出:“我们仅能让部分患者‘先富起来’,但无法识别哪些患者具有‘先富’潜力。”
3 突破瓶颈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学界正从药物研发、联合治疗及免疫调控三方面探索突破:
1. 新型药物研发
• ASO/siRNA类药物:如Bepirovirsen(ASO)和Xalnesiran(siRNA)通过降解HBV RNA,显著降低HBsAg水平。IIb期研究显示,Bepirovirsen单药治疗24周可使9%-10%的患者实现HBsAg和HBV DNA持续清除。
• 免疫调节剂:PD-1/PD-L1抑制剂、TLR7激动剂、治疗性疫苗等通过重建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增强免疫应答。例如,TLR7激动剂PRTX007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HBsAg下降效果。
2. 联合治疗模式
• NAs与免疫调节剂联用:张文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NAs停药后改用PEG-IFNα治疗48周,可显著降低病毒学复发率(20.8% vs 53.6%),并提高HBsAg清除率(21.5% vs 9.0%)。
• siRNA+免疫调节剂:如Xalnesiran联合PEG-IFN和NAs的方案,在治疗结束24周后HBsAg清除率高达60%(基线HBsAg<1000 IU/mL患者)。
3. 生物标志物与个体化治疗
• 血清HBV RNA:作为病毒转录活性的标志物,可预测治疗应答和肝癌风险。
• GOLDEN评分模型:侯金林教授团队开发的预测模型,通过基线HBsAg、HBV DNA等指标,精准识别易实现临床治愈的患者。
4 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1. 治疗时机与人群选择
• 优势人群:基线HBsAg≤1500 IU/mL、年轻、无肝硬化患者优先推荐联合治疗。
•特殊人群:肝硬化患者需仔细评估风险,失代偿期患者禁用干扰素。
2. 治疗终点与停药标准
• 功能性治愈:停药后24周HBsAg和HBV DNA持续阴性(文献编号为示例)。
• 部分治愈:HBV DNA抑制但HBsAg未转阴,需长期监测。
3. 耐药与复发管理
NAs长期治疗需警惕耐药风险,干扰素治疗需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5 未来展望:从概念到落地
1. 新药研发加速:ASO、siRNA、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等技术有望直接清除cccDNA,实现真正治愈。
2. 联合方案优化:通过不同机制药物的协同作用,扩大治愈人群(如非优势患者)。
3. 全程管理普及:建立“乙肝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周期管理体系,推动早筛早治。
6 小 结
• 慢乙肝功能性治愈已从“不可能”迈向“可实现”。
• 随着新药研发和联合治疗策略的突破,未来十年,更多患者有望通过个体化方案摆脱病毒困扰。
• 正如张文宏教授所言:“功能性治愈不是终点,而是乙肝消除战略的起点。”
• 临床医生需紧跟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基于循证证据的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