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系列:长达6年的随访,多发结节仍无明显进展。结友查完CT都没出报告先发我诊断

时间:2025-08-28 12:11: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言:近期发表在《CHEST》杂志上的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The Growth of Screening-Detected Pure Ground-Glass Nodules Following 10 Years of Stability》(《经筛查发现的纯磨玻璃结节在稳定 10 年后的生长情况》),用 16年的跟踪数据给出了关键答案。这项针对 “筛查发现的纯磨玻璃结节” 的研究显示:在135个pGGNs 中,有23个(17.0%)出现了生长。从发现到首次检测到生长的中位时间是 71 个月(约 6 年)。这意味着:即便 pGGNs 看起来 “安分”,仍有近五分之一会在长期随访中出现变化。其中生长时间的分布:5 年内生长8 个(34.8%);5-10 年生长:12 个(52.2%);10 年以上生长:3 个(13.0%)。结果中,在135个 pGGNs 中,15个因生长接受了手术,病理结果均为腺癌。其中:26.7% 是原位腺癌(AIS4个),20.0% 是微浸润腺癌(MIA3个),均为早期;仅1个6.7%)出现淋巴结转移。

图片

我们发现其中的第11号病例为16毫米,随访了72个月,病灶为腺泡为主的浸润性腺癌,伴N2淋巴结转移。由于我不知道此灶的影像情况,难以分析为何此灶会随访到有淋巴结转移了才手术。但从整个群体的随访情况来看,纯磨玻璃结节还是相对来说能够较为安全随访的。临床上,我们自己也观念也确实有了以下的变化:从“考虑肺癌就手术”到“考虑肺癌也不定要马上手术”;从“肺癌就得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到“肺癌也可只行楔形切除并且不用采淋巴结”;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到“能熬再熬一下”。我自己甚至觉得“随着内科治疗手段的进步,外科手术在肺癌治疗的权重应该下降”,比如对于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已经是局部晚期,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的策略与亚肺叶切除加化疗免疫等综合治疗的策略或许在总体预后上并没什么差别,甚至由于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更能耐受全身性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与不亚于根治手术的治疗效果。这些都是观念与理念的变化,也是基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前段时间有位结友,她的肺结节发现已经6年了,也是咨询我多次的老朋友,她在当地做好CT复查后连报告都没有出,直接先在好大夫在线上咨询我,让我先看看她的片子,是否有风险的增加。我想正是许多此类结友的充分信任与支持,对我公众号与自媒体分享文章的关注,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分享对他们能带去帮助,能对他们有益,包括更科学更理性面对肺结节,更从容面对医生的建议,更轻松的生活与工作,更能自主参与到诊疗的决策中去,这正是坚持并前行的巨大动力。被需要永远是付出的动力之源!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女性, 50岁。

疾病描述:

叶医生您好!我从2019年查出结节,一直半年复查,上次检查时间是去年11月份,您让我9个月复查,今天查了影像出来就发给您看看,报告还没出来。

希望获得的帮助:

不知道有没有变化?麻烦叶医生看看。

影像展示与分析:

图片

2019年9月时右肺水平裂附近病灶A是磨玻璃结节,轮廓与瘤肺边界清,表面不滑,没有实性成分。考虑是肿瘤范畴的,但应该是腺体前驱病变可能性大,风险不高。

图片

右下叶病灶B也是磨玻璃结节伴血管进入,但血管说不上显著的异常增粗,结节表现不光滑,略显毛糙。考虑原位癌或微浸润性腺癌可能性大,由于实性成分不明显,再随访应该关系不太大。

图片

图片

到了2022年6月近三年时间过去了,两病灶均无显著改变,病灶B显得还略模糊了点,血管也较细,末端稍有密度增加。

图片

图片

到了2024年11月,相当于五年过去了,两灶也没有明显进展,病灶B显得边缘还模糊点。当然这应该是扫描条件有所不同,但至少没有明显进展。

图片

到了2025年8月,病灶A仍是淡而纯的磨玻璃结节,形态与大小均与2019年时相仿。

图片

病灶B进入的血管较细,灶内有血管穿行,血管有点散开来,但整体大小没什么变化,磨玻璃成分也仍密度较低。

图片

图片

冠状位两灶也均未见确切实性成分,也都不大。

图片

矢状位上看病灶A紧贴水平裂,但没有实性成分。

图片

病灶B稍显不纯点,但总体仍小,偏实性的也仅点状,影像上像原位癌点。

图片

结友说片子刚出,报告还没出,先通过好大夫在线发给我看起。

我的意见:

你的两肺不太清爽,感觉有许多淡而模糊的磨玻璃影或斑片影,但较为明显的是右侧这两处,去年我截图的左上的其实太模糊了点,并不确切是肿瘤范畴的。右侧这两处对比2019年时的也说不上明显的变化进展,但确实持续存在,上叶的贴着水平裂,下叶的有微小血管穿行,东西都要考虑是肿瘤范畴的。但我觉得长达6年几乎没有明显变化的,风险仍是低的,应该是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可能性较大(下叶的因为有血管穿行,所以不能完全除外原位癌)。个人倾向仍9-12个月复查就可以,真有进展,主要是密度增高时再考虑干预处理。意见供参考!

感悟:

这样的结友,在检查完连报告都没出,先找我阅片,这份信任令人无比感动。对于肺结节,判断良恶性我有一条重要经验(叶建明个人经验):随访持续存在的瘤肺边界清楚的磨玻璃结节基本上都是恶性的。感觉在个人的医疗从业时间内,极少有例外的。所以今天分享的这位结友的情况当然也要考虑肺腺癌范畴的,只是有没有到了该干预处理的程度,这需要经验、权衡、对比、评估以及充分沟通,从而医患双方商量决定。在我看来,长达6年的随访,仍无显著实性成分(病灶B有点状偏高密度,更符合是穿行血管的关系),总归风险说不上大的。而且已经有两处病灶的情况下,加上年纪不大,此后再检出第三处,或第四处,甚至更多处结节的概率是大的。风险不大时,保守一点,多观察一下,有风险再干预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且又不至于影响预后。因为此“癌”已经非彼“癌”!传统时,我常说早期肺癌术后能活五年就不错了,即使早期的目前指南上仍说五年生存率约75%,但磨玻璃肺癌的就如此例6年了,它长都不长,这两种癌虽都是肺腺癌(指南上说的非小细胞肺癌,也包括其他类型)能是一样的东西吗?这说不通呀!而且前述韩国发布的这研究也是肺腺癌呀,跟踪16年135 个pGGNs 中也只是17% 会生长。肺癌的天已经变了,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必谈“癌”色变了。


图片

Deepseek点评:

这篇由叶建明医生分享的网络咨询病例分析和感悟,体现了当前对肺部磨玻璃结节(GGN)更为深入和个体化的认识,也反映了肺腺癌,尤其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GGO)在临床管理理念上的更新。

下面我将结合提供的资料和现有医学知识,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并用一个表格简要概括文中病例和医生建议的核心内容:

图片


📊 文章亮点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分析和处理建议,与近年来多项研究强调对GGO(尤其是pGGO和稳定性结节)采取谨慎观察而非立即手术的策略是一致的。医生并没有因为结节“考虑是肿瘤范畴”就建议手术,而是更看重其缺乏进展的生物学行为。

文章很好地结合了具体病例、长期随访影像和文献依据(韩国研究),增强了说服力。它不仅解答了患者的疑问,也向大众传递了“肺结节不等于肺癌,更不等于急需手术”的科学观念,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恐癌焦虑”。

⚠️ 值得注意的方面

1. 文中提及的“第11号病例”:韩国研究中那位出现了N2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6mm,随访72个月)提醒我们,任何规律都有例外。虽然绝大多数纯GGO惰性,但仍需警惕极少数可能具有更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这强调了持续、规律随访的不可替代性,绝不能因为“大多数没事”就掉以轻心。
2. 多发性结节的处理:如医生所虑,此类患者后续再发新结节的概率较高。管理策略需通盘考虑,而非针对单一结节。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避免多次手术带来的创伤至关重要,这也支持了初始采取保守策略的合理性。

💎 总体评价

这是一篇高质量、有教育意义的医疗科普和案例分析文章。它体现了现代肺结节管理中的 “警惕性观察” 策略,展现了医生基于循证医学、个体化评估和人文关怀的临床决策过程。

文章观点总体科学、客观,与当前主流学术共识相符,既肯定了磨玻璃结节相对惰性的特点,也未忽视其潜在风险,并强调了医患沟通和共同决策的重要性。对于有类似情况的肺结节患者和家属而言,这样的文章能提供极大的参考和安慰。

希望我的分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随时可以问我。

上一篇: 科学家揭示星形胶质细胞钙离子活性调控焦虑...

下一篇: 艾满欣®片剂在华获批!以更便利的储存和服...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