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 | 欧洲心律协会前主席Hein Heidbuchel教授专访:导管消融前移与抗凝精准化,重塑房颤管理格局
时间:2025-09-04 12:10:0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于西班牙马德里圆满落幕。本届大会聚焦心血管疾病防治前沿,房颤领域的研究尤为亮眼,在节律控制、卒中预防等关键方向涌现出多项具有重要临床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成果。会议期间,梅斯医学特邀欧洲心律协会前主席 Hein Heidbuchel 教授进行深度访谈,围绕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及抗凝治疗个体化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梅斯医学:您如何看待导管消融在房颤一线治疗中的地位变化?
Hein Heidbuchel教授:目前,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房颤负荷,同时减少心血管死亡与再住院风险。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导管消融作为一线节律控制策略,推广至更多符合条件的房颤患者成为可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房颤患者都适合接受此类治疗。在我看来,最适合早期消融干预的患者群体,为症状显著、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的人群,这些症状可能表现为心悸、乏力、运动耐量下降,也可能与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
需要强调的是,导管消融并非房颤治疗的终点,而应被视为综合管理策略中的关键一环。我们关注的不应仅是心律失常的“消除”,更应深入探究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潜在诱因。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系统识别并积极干预可逆性危险因素和共病状态,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心力衰竭等。只有在全面控制这些合并症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梅斯医学:结合当前研究趋势,您认为实现抗凝管理个体化的核心突破口在哪里?
Hein Heidbuchel教授:当前,我们正密切关注FXIa抑制剂相关临床试验的进展。FXIa抑制剂在维持甚至优化卒中预防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与当前广泛应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相比,靶向FXIa的药物理论上能够在不干扰生理性止血机制的前提下,有效抑制病理性血栓形成,从而实现“抗栓而不易出血”的理想治疗窗口。若关键临床试验结果积极,将标志着抗凝治疗在提升安全性与精准性方面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
其次,目前临床实践中抗凝决策主要依赖于 CHA₂DS₂-VASc 评分等静态风险评估工具,缺乏针对“成功实现节律控制后是否仍需长期抗凝”的高质量循证证据。尽管部分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尝试停用抗凝药物,但这一做法尚缺乏充分的安全性数据支持。近期一项前瞻性研究,首次系统探讨房颤患者在接受导管消融术后,若已维持无房颤复发超过1年,停用口服抗凝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若研究结果证实,在特定低危人群中停用抗凝药并不增加卒中风险,这将有望重塑房颤卒中预防的治疗模式,推动抗凝策略向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无论是通过开发更安全的新型抗凝药,还是重新定义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与适应证,这两个方向都有望在未来带来抗凝管理与卒中预防领域的重大突破。
梅斯医学:您对房颤治疗的愿景是什么?
Hein Heidbuchel教授:我们亟需建立一套系统化、多维度的房颤综合管理路径。每一位新确诊的房颤患者都应接受标准化的全面评估,涵盖心血管合并症(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非心血管共病(如肾功能、睡眠呼吸暂停、肥胖)以及卒中与出血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综合诊疗计划,整合节律控制、心室率管理、卒中预防与合并症干预。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应考虑将导管消融作为早期一线节律控制策略,而非药物治疗失败后的“备选方案”。这一转变有望改善长期预后,减少房颤进展,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