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Chuan-ju Liu教授团队揭示外源性丙酮酸可通过靶向cPLA2缓解结肠炎

时间:2025-09-04 12:10: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紊乱与肠道屏障破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下游的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UC中扮演关键角色。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如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虽有效,但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且部分生物制剂无法口服。因此,寻找安全、口服有效的小分子药物成为研究热点。

耶鲁大学医学院Chuan-ju Liu教授团队在本刊发表了题为“Exogenous pyruvate is therapeutic against colitis by targeting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通过一套严谨且多维度的实验策略,系统地论证了丙酮酸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01 多轮筛选锁定丙酮酸

研究者进行了体外细胞筛选、浓度梯度验证以及体内动物模型筛选实验,发现口服丙酮酸能最强效地抑制NF-κB的活性,其效果与阳性药物5-ASA相当。

02 验证丙酮酸的抗炎功效

在TNFα转基因小鼠来源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 中,用不同浓度丙酮酸处理,通过qPCR、ELISA等方法检测到丙酮酸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降低IL-1β和IL-6的mRNA水平和蛋白分泌量。

对上述BMDMs进行RNA测序(RNA-seq) 和生物信息学分析(KEGG, Panther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丙酮酸处理显著下调了包括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在内的多个炎症相关通路中的基因表达。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MDMs中NF-κB关键亚基p65的细胞定位。结果发现TNFα刺激导致p65大量入核,而丙酮酸处理能有效阻止这一核转位过程,从机制上解释了其抑制NF-κB转录活性的原因。

图片

图1 丙酮酸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核转位和下游基因表(原文图1)

03 丙酮酸有效缓解小鼠结肠炎

建立经典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评估疾病活动指数,结果显示丙酮酸治疗能减轻结肠缩短和组织损伤(隐窝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恢复脾脏的正常结构,证明其具有全面的治疗作用。

通过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的炎症因子以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 ZO-1, Occludin)的mRNA表达,结果发现丙酮酸降低了结肠和全身的炎症水平(IL-1β, IL-6等),并逆转了DSS引起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紊乱(下调孔道蛋白Claudin-2,上调密封蛋白ZO-1和Occludin),修复了肠道屏障功能。

图片

图2 丙酮降低结肠和血清中IL-1β、IL-6水平,调节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原文图3)

04 机制挖掘:发现全新靶点cPLA2

药物亲和反应靶点稳定性技术(DARTS)发现一个约85 kDa的条带被丙酮酸特异性保护,质谱鉴定和Western Blot验证了为胞质磷脂酶A2(cPLA2)。细胞热位移分析(CETSA)发现丙酮酸处理显著提高了cPLA2的热稳定性,这直接证明了丙酮酸与cPLA2在细胞内发生了直接结合。

图片

图3 通过DARTS和CETSA技术鉴定出cPLA2 是丙酮的直接作用靶点(原文图4)

05 基因敲除验证:丙酮酸疗效依赖于cPLA2

在cPLA2-KO小鼠中,丙酮酸几乎完全丧失了其治疗作用:无法有效改善体重下降、结肠缩短、病理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屏障功能。这表明丙酮酸的抗结肠炎功效完全依赖于其与cPLA2的结合和抑制。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丙酮酸可通过直接结合cPLA2,抑制其活性,进而阻断NFκB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丙酮酸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还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其口服给药方式安全、易用,具备临床转化潜力。该研究为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TNFα/NFκB相关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候选。

免费全文下载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04225000601

引用这篇文章:

Hasan S, Ghani N, Zhao X, Good J, Liu CJ. Exogenous pyruvate is therapeutic against colitis by targeting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 Genes Dis. 2025;12(5):101571.

上一篇: 特别关注|胰岛素清除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下一篇: 80%的早期肠癌“无症状”——这些情况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