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努力就会成功”,可能对穷人家的孩子没有用

时间:2025-09-04 17:08:5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当代社会,自我奋斗和能力已经被视为通向成功的关键。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这背后的思想基础实际上是“精英主义”——相信社会资源和成功主要归功于个人努力和才干。

但是,这看似合理的信念,真的适用于每一个人吗?

此前学术界就有重要发现,重新探讨了这一普遍的社会认知。

这项题为《The Dark Side of Meritocratic Beliefs: Is Believing in Meritocracy Detrimental to Individuals from L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的研究揭示,精英主义的影响并非对所有人都能奏效。

图片

研究团队调查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青少年的精英主义信念对他们成年后职业发展的影响。

结果令人意外——精英主义信念对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并非助力,反而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具体来说,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来说,深信“努力必能成功”往往会酿成挫败感。

当他们付出大量努力,却未能获得稳定或理想的工作时,便容易自责,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甚至产生无力感。

这样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可能陷入就业不稳定,难以获得全职岗位。

换句话说,过度依赖精英主义信念反而成了一种“自我设限”的陷阱。

而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信仰精英主义的他们,将成功视为理所当然的成果,能够赋予他们动力和信心去追求更高成就。

研究发现,在富裕背景中,更坚定信念的人不仅就业状况良好,甚至更不容易从事不稳定的工作。这种差异体现了资源和环境对信念实现的深刻影响。

这背后的机制很容易理解。

富裕家庭通常拥有丰富的人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经济保障,这些为青少年提供了转化努力为成功的坚实基础。

反观贫困家庭,缺乏社会资本和支持网络,使得即使怀有坚定信念,也难以逃脱结构性障碍的限制。

精英主义信念在这种情境下,往往变成了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苛责。

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警钟,也促使社会反思:“努力”究竟意味着什么?

单一强调“个人奋斗”忽视了社会结构与资源差距的矛盾,容易导致贫困群体陷入无谓的自责,甚至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心理成本。

相反,社会政策和舆论应更多关注如何弥合资源鸿沟,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起跑线,而非简单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与能力。

总结而言,精英主义并非万能钥匙。

它可能是驱动富裕青少年走向成功的燃料,但对贫困青少年,却可能构成心理负担的枷锁。

深入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打造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社会,让“努力”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助推器,而非无形的枷锁。

参考文献: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211-023-00413-x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麻醉术前用药的注意事项总结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