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ESC前主席Stephan Achenbach教授:微创介入与精准医学双轮驱动,心血管治疗迎来关键转折

时间:2025-09-05 12:08: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圆满落幕。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届大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临床医生与科研学者,围绕最新指南更新、突破性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会议期间发布的多项重磅指南与研究结果,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证据,更深刻揭示了心血管医学的演进趋势。

为深入了解本次大会的核心亮点与前沿动态,梅斯医学特邀欧洲心脏病学会前主席Stephan Achenbach教授进行权威剖析。Achenbach教授接受梅斯医学采访中指出:“2025年ESC年会标志着心血管医学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们正从传统的‘一刀切’治疗模式,加速迈向以患者为中心、融合微创介入与精准医疗的个性化时代。”

两大发展方向引领未来:结构性介入治疗与基因编辑

Achenbach教授强调,当前心血管领域的发展主要聚焦于两大前沿方向: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革新与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精准保守治疗突破。

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经导管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治疗格局。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的适应证已从高危患者逐步扩展至中低危乃至部分年轻患者,其安全性和长期疗效得到充分验证。与此同时,经导管二尖瓣修复/置换术(TMVR) 技术亦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退行性二尖瓣反流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前景。这些微创技术的成熟,不仅显著提升了高龄、合并症多、外科手术风险高的患者的治疗可及性,也正在重新定义心脏外科与介入心脏病学之间的协作边界。

另一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在单基因遗传性心脏病中的探索为“根治性治疗”带来曙光。Achenbach教授指出:“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中,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已进入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初步结果显示其在降低LDL-C水平或逆转心肌肥厚方面具有潜力。” 尽管多数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且面临脱靶效应、长期安全性等挑战,但这一方向标志着心血管治疗正从“控制症状”向“干预病因”迈出历史性一步。

指南更新:更清晰的治疗路径与更积极的血脂管理

本届大会发布的《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新指南基于最新循证证据,对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等常见瓣膜病的干预时机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更新。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指南在手术与介入治疗的选择上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决策路径,强调多学科心脏团队(MDT)评估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年龄、解剖特征、合并症及预期寿命进行个体化推荐,推动“量体裁衣”式治疗的落地。

此外,新版《血脂管理指南》再次强化了“越低越好”(lower is better)的理念。指南明确指出,对于高危或极高危患者,尤其是那些使用他汀后仍无法达标的患者,应尽早启动联合降脂策略。推荐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基础上,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等非他汀类药物,以实现LDL-C水平的充分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风险。

关键研究揭晓:重塑心衰治疗格局

多项关键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为心力衰竭治疗注入新活力。其中,DIGIT-HF试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研究挑战了传统心衰药物治疗的某些固有观念,提示在特定患者群体中,优化药物组合与剂量调整策略可能带来更优预后,促使欧洲学界重新审视心衰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此外器械治疗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数据显示,使用新型心衰管理器械(如特定类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或神经调节设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在主要终点上显示出降低全因死亡率的趋势。这一结果为心衰的器械干预提供了有力证据,预示着未来心衰管理将更加依赖“药物+器械+数字化”的综合模式。

尽管技术进步令人振奋,Achenbach教授也清醒地指出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TAVR、TMVR、基因疗法等新技术不断涌现,高昂的成本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兼顾卫生经济学效益,确保这些前沿技术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所可及,已成为全球心血管领域亟需共同应对的重大课题。

他呼吁,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政策制定者、医保机构、医疗机构与产业界的协同合作,建立可持续的医疗模式,让科技进步真正惠及每一位患者。

对年轻医生的寄语:扎根临床,方能创新

最后,Achenbach教授特别寄语年轻一代心血管医生:“在追求前沿科技的同时,切勿忽视临床基本功的锤炼。深刻理解患者需求,掌握规范的诊疗技能,是所有创新研究的根基。唯有根植于扎实的临床实践,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推动医学的实质性进步。”

2025年ESC年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对心血管医学未来的深刻展望。在结构性介入与精准医学的双轮驱动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正迈向一个更加个体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的新时代。而如何在创新与可及性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决定这一时代能否真正造福全人类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 J Clin Invest 哈佛大学Ma...

下一篇: 心绞痛突发,救命药怎么挑?这些问题很关键...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