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突发,如何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时间:2025-09-09 12:11: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引言:与死神赛跑的“黄金时间”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指因为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细胞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坏死,致使病人心脏功能受到损害,广泛的、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对病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该病发作突然且病情进展迅速,若能早期识别并及时治疗,患者生存率将大幅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680万人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中国每年新发心梗病例也超过100万例,《中国心血管病学杂志》2024年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心肌梗死发病率近5年上升了23%,其中50岁以下人群增长最为显著,达到了32%。心梗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发作往往毫无征兆,从症状出现到心肌细胞大量坏死仅需数小时,而救治的“黄金时间”仅有120分钟——每延迟1分钟,就有大量心肌细胞永久死亡,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后续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心梗的症状、掌握紧急处理方法,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更可能成为拯救家人、朋友的关键。
症状识别:读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心梗的症状并非只有“剧烈胸痛”,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极易被忽视。心梗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典型核心症状:胸痛为首要信号
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部、背部放射,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易被误认为胃病。
疼痛性质:呈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患者常描述为像一块石头压在胸口、喘不上气、有濒死感,而非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
持续时间:疼痛通常持续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无法缓解,普通心绞痛多在5-15分钟内缓解。
2. 伴随症状:不可忽视的辅助信号
全身症状:大汗淋漓(常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意识模糊。
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严重时可出现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左心衰竭)。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老年患者或下壁心梗患者更常见,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3. 特殊人群的非典型症状
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甚至晕厥,无明显胸痛;
女性:常伴随胸闷、焦虑、肩背酸痛,易被误认为更年期综合征;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感觉迟钝,可能仅出现轻微不适或无症状,称为沉默性心梗,风险更高。
紧急措施:分秒必争的救命步骤
一旦怀疑发生心梗,立即拨打120,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牢记黄金救治120分钟,尽早救治,减少心肌损伤。
第一步:立即拨打120,精准提供信息
心梗发作时,每分每秒都至关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拖延,立即拨打120求助。不可自行等待症状缓解。错误的等待可能会耽误黄金救治时间,增加心肌的损伤程度。心梗发作后的前120分钟是挽救生命和减少心肌损伤的“黄金时间”。在此期间,如果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存活率将显著提升。120分钟内进行紧急溶栓、支架植入等救治措施,不仅可以缓解冠状动脉的堵塞,恢复心肌的供血,还能帮助患者避免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心梗救治最关键的就是“快”:快速识别、快速拨打120、快速送医。到达医院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拨打急救电话时,需清晰说明患者所在位置(精确到门牌号、楼层)、症状(如胸痛30分钟不缓解、大汗)、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避免因信息模糊延误救援。
第二步:现场急救,为生命争取时间
体位调整:让患者就地平卧或半卧位,避免站立或走动,松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与药物:若家中有氧气瓶或制氧机,可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2-3 升/分钟);若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0.5mg),每5 分钟可重复1次,最多3次(注意:血压低于90/60mmHg、心率低于50 次/分或有青光眼病史者禁用硝酸甘油)。
阿司匹林的使用:在急救人员指导下,若患者无阿司匹林过敏史、无活动性出血(如胃溃疡出血),可嚼服阿司匹林300mg,能有效抑制血栓扩大(此步骤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用药)。
第三步:心肺复苏与除颤,应对心跳骤停
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喘息)、触摸颈动脉无搏动(位置:喉结旁开2横指处,触摸时间5-10秒),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双手交叠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
人工呼吸:若具备条件,可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嘴唇,缓慢吹气(每次1秒以上,可见胸廓起伏),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
除颤(AED):若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常见于机场、商场、地铁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需立即取出并按语音提示操作—— 开机后贴电极片(右侧锁骨下、左侧乳头外侧),AED会自动分析心律,若提示“建议除颤”,所有人远离患者后按下除颤按钮,除颤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预防与康复:从急救到长期守护
心梗并非“突发即终点”,科学的预防可降低发病风险,规范的康复能减少后遗症。
一级预防:未雨绸缪,降低发病风险
针对未发生心梗的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吸烟者、肥胖者,核心是控制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遵循低盐(每日<5g)、低脂、低糖原则,增加蔬菜(每日300~500g)、水果(每日200~350g)、全谷物(每日50~150g)摄入,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含糖饮料;
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每周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包括二手烟)。任何类型的酒精对人体都无益处,使健康损失最小化的饮酒量为零。若饮酒,成年人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酒精摄入量的计算方法为0.8×饮用量(mL)×酒瓶标示的酒精含量(% v/v)/100];
体重管理:将BMI(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 kg/m²之间(BMI=体重 kg/身高m²),腰围<90cm(男性)、<85cm(女性)。
药物预防(高危人群):
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如ACEI/ARB类、β受体阻滞剂);
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高血脂患者:血脂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所以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要求极为严格,目前主张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作为重点关注目标,至少控制在1.8mmol/L以下。若患者1年内发生过2次及以上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低密度脂蛋白的目标值还需要至少降低至1.4mmol/L。遵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二级预防与康复:心梗后防复发、促恢复
心梗患者出院后,需进行为期6-12个月的规范康复,核心目标是“降低再梗风险、恢复心功能、回归正常生活”:
药物治疗(终身坚持):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日)联合氯吡格雷(75mg/日)或替格瑞洛(90mg/次,2次/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需持续6-12个月(具体时长遵医嘱);
他汀类药物:无论基础血脂水平,均需服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控制在<1.8mmol/L;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可降低心率、保护心功能,将静息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钟;
ACEI/ARB类药物:贝那普利、缬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衰风险,尤其适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
康复训练(分阶段进行):
按照住院期、出院后早期、后期恢复期、终身维持期四个阶段划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每个阶段的“运动目标”和“训练强度”也各有不同。
住院期:心肌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小时后可允许患者坐床边椅。咨询医生进行腹式呼吸,进行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旁人协助下洗漱、进餐。在活动耐力范围内,要鼓励部分自理活动,以增加自我价值感,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心肌梗死后第5~7天后根据病情可病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在旁人帮助下如厕、洗澡,试着上下一层楼梯等,直至在病房中,能够自如地完成进餐、剃须等生活料理。
出院后早期:出院后第1个月的活动量应保持在出院前的活动量。第2个月后活动量逐渐增加,如室外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快慢走等。无论做什么活动,都必须以不出现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憋闷、心率每分钟小于120次为原则。最佳方式是快慢结合步行,10~15分钟/次,3~4次/周。
后期恢复期:一般在出院后6~12周开始,持续3~6个月。患者可以在医学监护下锻炼(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的心脏康复中心),并继续接受营养、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询。
终身维持期:学会了正确的锻炼方法及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后,不再需要医学监护,只需终身维持健康状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定期接受随访。目前主张心肌梗死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游泳、快步走、太极拳等。尽量避免无氧运动,如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潜水、肌力训练(长时间的肌肉收缩)等。
定期复查与心理调节:
复查频率: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需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肝肾功能等,评估心功能及药物疗效;
心理干预:心梗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需家人陪伴、心理咨询,必要时服用抗抑郁药物,避免情绪波动加重心脏负担。
结尾:用知识为生命“上保险”
心梗的救治,从来不是医生的独角戏,而是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接力赛——患者能否及时识别症状、家属能否正确进行现场急救、医疗团队能否快速开展介入治疗,每一环都决定着生命的走向。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将心梗知识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不仅要为家人、自己普及症状与急救方法,更要主动管理血压、血糖、血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建议家庭常备“急救包”(含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血压计),熟悉家附近的AED位置与医院急诊路线。
记住:面对心梗,无知才是最大的风险,而知识就是最有效的救命药。愿我们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守护自己与家人的生命健康,让心梗的死神无机可乘。
参考指南及共识
1.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院外长期随访管理共识 2023》
3. 《中国冠心病康复循证实践指南(2024版》(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