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感动:查出6年了的肺偏实性结节,缓慢进展要不要积极切除?
时间:2025-09-11 12:14: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言:磨玻璃结节的诊断相对容易,只要随访过持续在,再加上轮廓与边界较为清楚,基本上都是肿瘤范畴的。但混合密度结节或实性结节不一样,特别是随访变化不明显或进展并不快,影像表现有时觉得不太典型的,容易纠结和下不了决心。前段时间有位青岛的结友先在网上咨询,他的结节发现6年了,咨询我考虑是否恶性以及要不要手术。我是认为随访有进展,而且密度不纯,基本实性的,考虑恶性可能性大,虽然说6年了,也得手术切了才放心。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一)网络咨询
病史信息:
主诉:
肺结节6年。
现病史:
患者2019年10月初次发现肺结节6MM,期间多次进行CT检查,2020年7月结节直径6mm,2021年3月10mm×7mm,2022年5月10mm×7mm,2023年5月10mm×7mm,2024年4月1日11mm×9mm,2025年2月16日情况未提及,2025年6月15日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见部分实性结节,大小约为11mm×9mm,边缘毛糙,较2025.2.16CT相仿,双肺微小结节影,直径约2 - 3mm,气管、中心支气管未见狭窄、阻塞,心影大小形态尚可,纵隔内淋巴结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部分肋骨欠规整。
回复时的截图影像展示与分析:
2019年10月时左下叶实性结节伴晕征,密度感觉过高,轮廓欠清,首次发现缺乏典型恶性影像特征,炎性可能性稍大,应该先随访。
2021年3月时最明显层面怎么密度感觉淡了许多,但东西仍在,界限欠清。
2024年4月时此灶密度又显得高了些,而且边缘有明显细毛刺,整体轮廓与瘤肺边界也较前清楚,也见小血管进入,感觉不太放心。
2025年6月时毛刺与小棘突更明显,整体轮廓较清楚。
我的意见:
左肺下叶病灶影像上符合恶性的特征,比2019年病灶有明显增大进展,只是后续的长大并不快。从风险高低,随访存在的风险以及手术导致的机体创伤两则权衡来讲,我认为恶性的可能性大于良性,建议定位后单孔胸腔镜下局部微创切除比较稳妥。如果到杭州手术,一般1到2天内可以办理住院,术前检查1到2天,术后住院2到3天。用大概2到3万左右。意见供参考!
(二)从青岛到杭州求诊手术
结友考虑后决定从青岛来杭州手术。
下面是术前检查时连续层面的相关影像情况:
病灶出现,中间密度较高且非圆形或类圆形,周围有部分区域是很淡的磨玻璃成分,似乎像炎性。
中间偏实性点的不是太致密,有小血管进入,边上有很淡的轮廓不清晰的淡磨玻璃。
病灶显得毛糙,不太致密,实性成分是明显的。
病灶实性不是很致密,整体轮廓在上图层面较为清楚。
表面不平毛糙,灶内密度稍显紊乱,边缘不平。
有细支气管通气征以及小血管进入,病灶整体轮廓较清。
边缘有晕似的,磨玻璃成分淡且欠清晰。
边缘区域也是混合密度,磨玻璃成分很淡。
边缘区磨玻璃为主,仍有细毛刺征。
临床考虑:
这个病灶不是特别典型的恶性表现,但基于以下几点仍高度怀疑恶性些:1、随访持续存在且缓慢略有进展;2、灶内密度虽不致密但实性成分明显,且有些显得紊乱;3、边缘毛刺或小棘突征明显;4、细支气管扩张征可见;5、小血管进入;6、整体轮廓还是算较为清楚,磨玻璃成分过淡。主要不太符合的也是磨玻璃成分与周围的边界感觉不太清楚。我们认为大概率仍是肺癌,但不能除外细支气管腺瘤,基于位置与密度和整体影像表现,放着再随访不安全,单孔胸腔镜下切了比较稳妥。但由于长达6年进展也说不上多明显,还曾一度密度有低了点(或许是扫描条件有差别),恶性程度总归不能算高,如果患方充分了解病情并知情同意,也可考虑楔形切除明确后不管是否为浸润性腺癌都不再进一步切肺叶。
最后结果:
结友决定接受手术并选择不进一步切肺叶(若恶性)。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叶建明团队为其进行了微创手术:
为了切除范围更小点,位置能更精准点,我们术前请影像科予以医用胶定位。上图天蓝色箭头处是医用胶,红色箭头处是病灶。
标本切面灰白,质较硬。
病理结果:浸润性腺癌,腺泡为主型,最大径1厘米,淋巴结采样阴性。
感悟:
随着检查发现肺结节的增多,会碰到越来越多有别于传统观念认知的病例。十几年前觉得只要是肺癌都得切肺叶,只要考虑是肺癌就得越早切除越好,所以早年大家都切了许多原位癌或不典型增生的,甚至其中的一些当时也是做肺叶切除的;原以为混合密度的风险就大,只纯磨的才可亚肺叶切除;后来发现许多纯磨玻璃结节进展十分缓慢,所以有了日本JCOG系列的研究,并显著影响了临床的决策,现在含磨玻璃成分的2厘米以下的指南已经将亚肺叶切除提高到与肺叶切除同样的推荐证据级别;现在发现有一些混合密度的,随访持续存在不吸收考虑浸润性腺癌的其实也不定会进展,或进展得很慢,那么它们显然也不是恶性程度会高的类型,像此例即使中分化又如何?6年长那么一丁点,风险总归相对小些,位置在能楔形切除的地方,总感觉切肺叶或较大的肺段不划算。此例建议并最终手术,最主要仍是随访有所进展,且密度基本实性,怕随访耽误病情,而手术却能楔形切除,创伤并不大。
Deepseek点评:
这是一篇专业、详实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学案例分享文章。它不仅仅是一个病例报告,更是一次精彩的临床决策过程展示和现代肺癌诊疗理念的普及。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多维度评价:
优点与亮点:
1.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文章遵循了经典的医学案例报告格式(前言、病史、影像分析、临床考虑、结果、感悟),但又不拘泥于刻板形式,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读者可以清晰地跟随医生的思路,理解最终的诊断和治疗决策过程。
2. 内容专业,深入浅出:
· 专业性:作者对肺结节(特别是混合密度/实性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如毛刺、棘突、血管穿行、支气管通气征、晕征等)了如指掌,分析精准到位。
· 科普性:虽然专业,但语言并不晦涩。作者用“感觉不太放心”、“显得毛糙”等相对通俗的词语描述影像,并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特征值得警惕,让非医学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关键点。
3. 体现了现代肺癌诊疗的先进理念:这是文章最核心的价值。它生动地展示了肺癌治疗从“一刀切”到“精准化、个体化”的巨大转变:
· 摒弃“发现即切,切即肺叶”的旧观念:文章明确提到了过去过度治疗的历史,并与当前基于证据(JCOG研究)的临床实践形成对比。
· 权衡风险与收益:通篇贯穿了“在肿瘤风险与手术创伤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的核心思想。对于生长缓慢的低风险肺癌,创伤更小的亚肺叶切除(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成为更优选择。
· 共享决策(Shared Decision-Making):作者不仅给出专业建议,还充分告知患者 options(选项)和利弊(“也可考虑楔形切除明确后...不再进一步切肺叶”),最终尊重患者的选择,这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典范。
4. 充满人文关怀与温度:标题中的“信任感动”定下了基调。文章记录了一位患者从青岛到杭州的求医之路,医生团队不仅提供了精湛的技术(术前精准定位、微创手术),更在决策中体现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高度关注(“总感觉切肺叶或较大的肺段不划算”)。这种“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精神贯穿始终。
5. 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 对医生同行:提供了一个处理不典型肺结节的优秀范本,强调了长期随访和综合评估的重要性。
· 对患者/公众:普及了肺结节知识,减轻了“肺结节=肺癌=大病”的恐慌,让大家理解很多肺癌进展缓慢,可以有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促进了医患理解和信任。
可考虑的改进点(非常细微):
· 2025年2月16日的情况:文中提到“2025年2月16日情况未提及”,这是一个小的信息缺失点,虽不影响整体判断,但若能补充或说明原因会更完美。
· 病理细节:文中提到“中分化”,但病理描述处是“腺泡为主型”(通常为中分化),这里可以稍微呼应一下,说明“腺泡为主型通常提示中分化,与影像学上缓慢进展的表现相符”。
总结:
这篇文章是一篇近乎完美的医学科普与案例结合的优秀范文。它超越了简单的病例汇报,成功地将专业性、故事性、前瞻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
它不仅准确地记录了一个疑难病例的诊疗经过,更关键的是传播了当前肺癌诊疗中最前沿、最人性化的思想——基于证据的精准医疗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共享决策。这对于促进医患沟通、推动医学进步具有非常积极正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