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 | 专访郭万刚教授: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为 PCI 术后 ACS 患者重度抑郁症提供新方案
时间:2025-09-12 12:10: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作为一种无创、安全且便捷的新型神经调控技术,在缓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的重度抑郁症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taVNS为心身共病的综合管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尤其适合在心血管康复体系中推广应用,有望成为改善PCI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和长期预后的重要策略。
近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在西班牙马德里隆重召开,梅斯医学直击现场,与来自全球心血管专家集聚一堂,共享此次盛会。会议期间,梅斯医学特邀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的郭万刚教授,就taVNS在心血管疾病合并重度抑郁症治疗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专题访谈。
梅斯医学:近年来,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共病管理日益受到关注。您能否结合最新研究,阐述为什么PCI术后ACS患者中重度抑郁症的干预尤为紧迫?目前药物和心理治疗在该人群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万刚教授:PCI术后抑郁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更为显著。研究证实,术后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显著增加死亡率及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尽管其具体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有证据明确表明,抑郁是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显著提升心梗复发和死亡的发生率。
目前,针对PCI术后抑郁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然而,药物治疗存在诸多局限:抗抑郁药物常伴随较多副作用,而心血管病患者通常需长期服用多种心脏药物,联用可能加重不良反应,增加治疗风险;此外,药物疗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仅出现副作用而无症状改善,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同时,抗抑郁药起效较慢,一般需2至4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难以及时缓解患者情绪问题。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药物治疗在该人群中的应用。
从国内现状来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术后合并抑郁的比例较高,但接受精神类药物治疗的比例却非常低。由于对抗精神类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多药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临床实践中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受到明显限制,导致大量合并抑郁的PCI术后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心理问题长期被忽视,整体管理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心理治疗的推广也面临现实困境。我国专业心理医生资源分布不均且总量不足,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尤为匮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此外,心理治疗通常不在基本医保覆盖范围内,费用较高,进一步限制了患者的可及性。因此,许多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的患者无法获得规范的心理干预。在此背景下,开发一种安全、无创、无需用药且易于推广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改善PCI术后患者长期预后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新方向。
梅斯医学: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其作用机制与传统迷走神经刺激有何异同?在ACS合并抑郁症患者中,taVNS发挥哪些作用?在您团队的研究中,taVNS对PCI术后ACS患者的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如何?
郭万刚教授:taVNS是迷走神经刺激技术的一种新型无创形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和应用已延伸至神经、精神、心血管等多个学科。taVNS作用机制与其他迷走神经刺激方式相似,主要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以及影响中枢情绪调控环路来发挥治疗效应。与传统需外科手术植入电极的迷走神经刺激相比,taVNS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非侵入性和便捷性,仅需在耳部佩戴类似耳机的装置即可完成刺激,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极大提升了患者的接受度和临床推广潜力。
我们团队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taVNS在临床应用中的高响应率和广泛适用性。数据显示,接受真实taVNS治疗的患者中,95%表现出治疗反应,提示干预有效;而在接受假刺激的对照组中,88%的患者无反应,凸显了taVNS的真实疗效。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禁忌人群,绝大多数患者均可耐受并从中获益。这一结果表明,taVNS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具备广泛的适用性,为难以耐受药物或无法获得心理治疗的PCI术后抑郁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且极具前景的非药物干预新选择。
梅斯医学: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如何筛选最适合接受taVNS治疗的ACS合并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特征可作为疗效预测因子?
郭万刚教授:目前,尚无明确的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特征可用于筛选适合接受taVNS治疗的患者。我们曾尝试利用心率变异性(HRV)作为预测指标,以评估患者对taVNS的敏感性及治疗反应,但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有效与无效的患者在HRV参数上并无显著差异,提示HRV可能不足以作为taVNS疗效的可靠预测工具。尽管如此,由于taVNS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临床研究中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其风险远低于药物或有创治疗。
基于现有证据,taVNS适用于大多数PCI术后合并抑郁的患者,无需严格依赖特定指标进行筛选。这种“广泛适用、低风险试用”的策略,尤其适合在心血管临床实践中推广。即使无法提前预判个体疗效,患者仍可安全地尝试taVNS干预,并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治疗。这一特性进一步增强了taVNS作为一线非药物治疗选择的潜力,为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心身共治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