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SC | 专访杜昕主任:PANDA II 研究奠定流感疫苗在心衰患者中的治疗地位

时间:2025-09-12 12:10: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心血管疾病防治理念的持续进步,疫苗接种作为潜在的心血管保护性干预措施,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流感可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尤其在高危人群中更为突出。因此,在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不仅有助于呼吸道疾病的预防,还可能在整体心血管健康管理中发挥重要的协同保护作用。

近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在西班牙马德里隆重举行。会议期间,梅斯医学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杜昕主任,深入解读流感疫苗接种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联,为临床实践提供前沿视角与科学依据。

梅斯医学:在评估流感疫苗接种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联时,临床实践与研究应重点关注哪些核心结局指标?

杜昕主任:流感疫苗与心血管健康,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多年来一直是医疗圈关注的焦点。既往大量研究多为观察性设计,虽提示接种流感疫苗可能带来心血管保护作用,但证据等级有限。唯一一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未能明确证实流感疫苗可显著降低心衰相关事件。而PANDA II 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接种流感疫苗,能够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全因住院风险。这是一项突破性的成果,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对于心衰患者而言,减少死亡与住院是治疗的核心目标。他们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管理复杂且负担沉重。相比之下,流感疫苗每年仅需接种一剂,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却能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预防即治疗,防与治本为一体。我们呼吁,应将流感疫苗接种纳入心衰患者的常规治疗路径。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体系乃至政策制定者都应共同努力,推动在医院内为心衰患者提供便捷、可及的疫苗接种服务,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型心血管健康管理。

梅斯医学:请您简要介绍PANDA II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及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临床意义。

杜昕主任:PANDA II 研究是一项覆盖全国164家医院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流感疫苗接种对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干预组医院在住院病房设立流感疫苗临时接种点,并为患者提供免费、便捷的床旁接种服务;对照组则维持现有模式,由患者出院后自行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疫苗。

结果显示,在出院后12个月内,干预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4.2%,对照组为4.7%,相对风险为0.90,这意味着干预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风险显著降低10%。从临床干预效益的角度衡量,需治疗人数(NNT)仅为27——即每为27例心衰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即可避免1例全因死亡或心衰住院事件的发生。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的次要终点、多种敏感性分析以及事后分析结果高度一致,均稳健地支持核心结论:通过系统性干预提升流感疫苗接种率,能够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再住院负担。

梅斯医学:基于PANDA II研究的发现,您认为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应如何调整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策略?这些证据是否具备推动现行临床指南更新的潜力?

杜昕主任:我们期望PANDA II研究能够为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提供关键证据支持。当然,最终是否纳入指南,取决于指南制定机构及其专家组对现有证据的系统评估与认可。值得强调的是,本次大会同期发布的多项研究均传递出一致信号:流感疫苗接种不仅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还能显著降低多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此外,既往大量观察性研究已表明,流感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存在明确关联,感染后短期内卒中风险显著升高。这提示,通过接种流感疫苗阻断感染,可能对预防卒中同样具有潜在保护作用。尽管这一领域仍需更多直接干预性证据,但整体趋势已清晰显现:流感疫苗的心血管保护价值,正从“可能”走向“可证”。PANDA II研究作为迄今为止该领域样本量最大、设计最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填补了高质量证据的空白。

梅斯医学:从临床角度出发,流感疫苗接种对心力衰竭患者有哪些重要影响?

杜昕主任:我之所以发起PANDA II研究,源于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每当我在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中开具流感疫苗接种医嘱时,患者接种依从性显著提升。这让我意识到,医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就改变了患者的健康轨迹。这与戒烟干预的机制如出一辙,当医生主动建议戒烟,患者的戒烟成功率可提高近1倍。可见,医疗行为中的“倡导”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力量。那么,为何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流感疫苗接种?为何要将其视为“预防”而非“治疗”的一部分?

事实上,几乎所有治疗手段的本质,都是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比如预防死亡、预防住院、预防疾病进展。治疗与预防,从来就不该被割裂。而当前的现实是,疫苗接种被人为地隔离在医院诊疗体系之外,患者需出院后自行前往社区接种,途中可能遗忘、拖延,甚至因行动不便而放弃。但医院恰恰是最适合开展疫苗接种的场所。在医院患者已完成评估,医生已建立信任,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罕见的接种相关反应,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可第一时间识别并处理,安全性远高于社区环境。PANDA II研究也证实:在住院心衰患者中接种流感疫苗,几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

因此,将流感疫苗接种纳入住院期间的常规医疗流程,不仅可行、安全,而且高效。它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对现有治疗体系的智慧整合。我们呼吁:打破“防”与“治”的体制壁垒,让医院真正成为全方位守护患者健康的阵地,从诊断到治疗,从干预到预防,一以贯之,无缝衔接。

梅斯医学:基于PANDA II研究结果,您团队未来是否有进一步的研究计划或探索方向?

杜昕主任:除了流感疫苗,目前其他呼吸道疫苗,如本次会议上热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或带状疱疹疫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这些领域亟需我们未来开展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深入探索。但科学发现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出来”,更在于“落地下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并非仅仅是发表高水平论文,而是如何将PANDA II研究这一确凿且具变革性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心衰患者的临床获益。

我国整体流感疫苗接种率长期处于全球较低水平,而在心衰这类高风险人群中,接种率甚至接近于零。这意味着,我们正系统性地错失一个成本极低、操作简便、却能显著降低死亡和住院风险的干预机会。我们呼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推动政策创新;广大临床医生应主动作为,在诊疗过程中积极推荐接种;医疗机构应优化流程,让疫苗可及于床旁。

上一篇: 结直肠癌预防要盯 “饮食炎症”!93万人...

下一篇: ESC 2025 | 专访郭万刚教授:经...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