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休克患者做全麻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5-09-16 12:27:4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全身麻醉需遵循严格的围术期管理原则,核心目标是在维持组织灌注、控制感染源的同时保障手术安全。
以下是关键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
快速识别休克类型
需明确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如外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漏),并评估休克程度(乳酸水平≥4 mmol/L提示严重低灌注)。 -
监测与通路建立 -
至少开放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必要时中心静脉置管监测CVP及ScvO₂。 -
有创动脉压监测(IBP)实时评估血压波动。
二、麻醉方案选择
-
诱导药物 -
首选依托咪酯(0.2–0.4 mg/kg)或芬太尼,因其对循环抑制轻微。 -
避免丙泊酚等可能加重心肌抑制的药物。 -
维持麻醉 -
联合小剂量芬太尼与低浓度吸入麻醉药(如异氟烷)。 -
采用浅麻醉策略以减少循环波动。
三、术中管理要点
-
液体复苏 -
目标导向补液:初始30 mL/kg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液),根据CVP及乳酸调整。 -
限制性补液用于未控制出血者(维持MAP≥65 mmHg)。 -
血管活性药物 -
去甲肾上腺素为首选,难治性休克可联用血管加压素。 -
呼吸支持 -
气管插管保障通气,ARDS患者采用小潮气量(6–8 mL/kg)及PEEP。
四、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
-
循环系统风险 -
警惕麻醉药物加重低血压,需持续监测MAP及器官灌注指标。 -
感染源控制 -
手术清除感染灶(如脓肿)需与抗感染治疗同步进行。 -
代谢与器官保护 -
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必要时CRRT支持。
五、术后管理
-
持续监测乳酸、尿量及器官功能,逐步撤除血管活性药物。 -
糖皮质激素仅用于难治性休克(氢化可的松200 mg/d)。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需多学科协作,个体化平衡手术需求与生理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