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仍持续发酵!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接连发声!

时间:2025-09-16 12:28: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日,“预制菜”再次成为舆论焦点。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质疑西贝莜面村“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直呼“实在太恶心了”。此言迅速引爆网络,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情况的广泛讨论。

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接连回应,强调“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称将起诉罗永浩以维护品牌声誉。双方观点交锋,事件持续发酵,不仅牵动消费者神经,也引起餐饮行业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面对公众对预制菜的疑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相继发声,从科学角度解读预制菜的本质与安全机制,呼吁社会理性看待这一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产物。

 

西贝致歉:倾听顾客声音,推动门店现制化改革

9月15日,西贝餐饮集团通过官网、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就近期消费者集中反映的服务流程与食品安全问题公开致歉。

信中坦言:“我们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存在较大差异,未能满足广大顾客对‘现做现卖’的期待。”西贝向每一位关心品牌、提出意见与建议的顾客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并承诺将积极整改。

为提升顾客体验,西贝宣布:2025年10月1日前,全国所有门店将陆续完成一系列调整,尽可能将中央厨房的前置加工工艺转移至门店现场制作。这一发声,被视为西贝对“预制菜争议”的实质性回应,也反映出消费者对“真现做”的强烈期待正在倒逼餐饮企业调整供应链模式。

图:西贝官方发布

什么是预制菜?远不止“料理包”

许多人一听到“预制菜”,便联想到“料理包”“科技与狠活”,实则这是一种误解。预制菜的范畴远比想象中广泛——它本质上是一类预调理食品,是食品工业化与消费升级融合发展的产物。

根据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又称预制菜肴) 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按照食用方式,预制菜可分为四类:

即食类:开袋即食,如八宝粥、午餐肉、卤豆干;
即热类:加热即食,如自热火锅、速食米饭;
即烹类:简单烹饪后食用,如冷冻鱼香肉丝、水煮鱼半成品;
即配类:净菜、切配好的食材,需自行调味烹制。


由此可见,预制菜不仅包括外卖中常见的料理包,也涵盖速冻水饺、冷冻包子、速冻煎饼、净菜、罐头食品等日常常见品类。

吃预制菜=吃“科技狠活”?真相并不简单

食品安全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正规生产的预制菜在安全性上具备多重保障体系。食品科学界的共识是:在速冻、真空、高温灭菌等技术条件下,无需额外添加防腐剂即可实现长期保鲜。预制菜安全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1,原料把控:源头可溯,品质可控

正规企业对原材料的要求极为严格。以知名餐饮品牌为例,其预制菜所用食材往往与线下门店共享同一供应链。例如制作“铁锅炖大鹅”的预制菜,企业会要求养殖基地提供检疫证明,并对每批次原料进行抽检,检测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指标,确保源头安全。“边角料”“烂菜叶”不仅不符合标准,更会危及品牌声誉,企业并无动机采用劣质原料。

2,生产过程:洁净车间,全程监控

预制菜的生产环境远比家庭厨房更规范。大型中央厨房普遍采用无菌车间,工作人员需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设备每日消毒。关键工序如高温杀菌、微波灭菌等,既能有效杀灭致病菌,又能延长保质期(如罐头类可保存1-2年)。此外,越来越多企业推行“透明工厂”模式,消费者可通过直播或视频实时查看生产流程,实现社会监督。

3,储运管理:冷链护航,密封保鲜

“变质”常源于不当储存,但正规渠道对此有严格管控:​速冻预制菜(比如冷冻炖大鹅):从生产出来到超市冷柜,全程用 “冷链运输”(冷藏车温度保持 - 18℃以下),就像给食物 “穿了保温衣”,不会化冻变质;​常温预制菜(比如包装好的即食大鹅):靠密封包装 + 灭菌技术,不用冷藏也能放几个月,只要没开封,就不用担心坏。

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此次争议中,“是否应明示使用预制菜” 成为核心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对此,《通知》明确提出:各地相关部门应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依规开展预制菜生产与经营,大力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明示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这意味着,未来在餐厅就餐时,若菜品为预制菜加工而成,企业应通过菜单标注、店内公示等方式主动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吃得明白、选得自由”。

西贝在致歉信中也明确表示:“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释放出行业向透明化、可信赖方向转型的积极信号。

总之,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它既是食品工业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我们既不应因其“工业化”标签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忽视消费者对“现做”体验和知情权的合理诉求。而西贝此次的致歉与整改,或许正是餐饮行业迈向“透明厨房”“可追溯供应链”的重要一步。

上一篇: Nature研究建议:这样吃饭,两周时间...

下一篇: 人工智能赋能医学领域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