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s:术前MRI指标预测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恢复,前列腺解剖特征的预测意义及研究局限
时间:2025-09-17 12:15:2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列腺癌是男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诊断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已成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手术治疗方式。然而,术后尿失禁(UI)仍是患者生活质量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准确预测术后尿控恢复,进而实现个体化治疗和术后康复管理,是当前泌尿外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基于多中心经验,回顾性分析了95例接受RARP且术前无尿失禁的患者,通过术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测量前列腺及尿道相关解剖结构,探讨其与术后尿控恢复的关系。
研究人员纳入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接受RARP的95例前尿控正常、无放疗、无激素治疗、无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RP)手术史且随访≥12个月的前列腺癌患者,旨在评估术前mpMRI中前列腺及尿道解剖参数(包括前列腺顶端形态、前列腺尿道长、膜部尿道长、中叶及其膀胱内突出)对术后尿控恢复的预测价值,并结合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神经保留技术使用情况及病理分级等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术前风险评估和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参考。
术前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盲法评估MRI影像,测量前列腺体积、前列腺尿道长度(PUL)、膜部尿道长度(MUL)、前列腺顶端形态(按Lee分类分为A-D型)、中叶存在及膀胱内突出(IPP)。术中记录神经保留技术(NST)及膀胱颈保留术。随访期间,患者进行凯格尔运动并报告每日使用尿垫数量,尿控恢复定义为每日尿垫使用数≤1。 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MRI解剖参数及临床变量对尿控恢复的影响,时间点包括导尿管拔除时、术后1、3、6个月。统计显著性阈值设定为P≤0.05。
图:男性骨盆的mpMRI并进行解剖标注和形态学Lee分级
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中位BMI为26.12 kg/m2,中位PSA密度为0.16 ng/mL/cc。尿控率由术前的33.7%逐步提升至术后12个月的97.8%。前列腺顶端Lee分级分布较均匀,C型占18.9%,D型最多(32.6%)。中位PUL为36 mm,中位MUL为15 mm,IPP多为0 mm。多变量分析显示,仅Lee类型C与A型相比,在导尿管拔除时尿控恢复的可能性显著更高(OR 0.17,95% CI 0.04–0.71,P=0.01)。IPSS评分在术后1个月时对尿控恢复具有统计学意义(OR 1.08,95% CI 1.00–1.17,P=0.04)。其他解剖参数如PUL、MUL、中叶存在及IPP未显示显著预测价值。
综上,术前MRI中前列腺顶端形态可能与早期尿控恢复相关,而其他解剖指标预测价值有限。IPSS作为反映患者尿路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也显示对早期尿控恢复有一定影响。这与部分文献报道一致,但关于膜部尿道长度(MUL)和尿控恢复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部分Meta分析支持MUL为重要预测因素。本研究未能验证MUL的统计学相关性,可能受限于样本量、成像标准化及多因素影响。神经保留手术技术普遍被认为有助于尿控功能恢复,本研究同样观察到其潜在积极作用。研究局限包括回顾性设计、单中心数据、MRI测量主观性及样本量限制。 未来研究应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设计,结合标准化MRI协议,进一步探讨解剖结构与术后功能恢复的关联,以指导临床决策和术后干预策略。精准评估患者术后尿失禁风险,有助于优化术前知情同意流程,促进患者与医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
原始出处
Simonato, F.A.; Mantica, G.; Beverini, M.; Ambrosini, F.; Chierigo, F.; Giasotto, V.; Pavan, N.; Simonato, A.; Terrone, C. Preoperative MRI Predictors for Post-Prostatectomy Urinary Incontinence. Cancers 2025, 17, 3004. https://doi.org/10.3390/cancers17183004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