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海新知】剖宫产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病率: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时间:2025-09-17 12:15: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慢性术后疼痛(CPSP)被纳入新的国际疾病分类中(ICD-11),是剖宫产手术的潜在并发症,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及照顾孩子的能力。了解剖宫产术后CPSP的确切发病率对医疗专业人员评估疾病负担和患者决策至关重要。然而,不同研究报道的CPSP发病率差异大,且目前仅有一项2016年的荟萃分析评估了剖宫产后慢性伤口疼痛的发生率。

因此,来自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全面检索 PubMed、 Embase、 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Web of Science 及万方数据库,提取2004—2023年间涉及22个国家、48项研究的最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评估剖宫产术后3、6和12个月慢性术后疼痛(CPSP)的发病率、强度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其是否随着时间、国家和鞘内吗啡使用的不同而改变。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25年7月的Anaesthesia杂志。

1.png

方法

检索策略与纳入标准

本meta分析的研究方案已前瞻性注册于国际前瞻性系统综述注册平台(PROSPERO ,CRD42024590198),并遵循系统综述优先报告条目PRISMA指南。两位审稿人(JUH和HJH)独立检索了PubMed、Embase、 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Web of Science 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到2024年9月11日。使用与“剖宫产”和“慢性疼痛”相关的医学主题词和自由文本词,没有时间或语言限制。还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和综述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并纳入。对于以英文和中文以外的语言发表的研究,借助谷歌翻译来评估该研究是否符合纳入标准。

报告剖宫产后CPSP发病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s)被纳入分析。以下研究被排除:术后随访< 3个月、只报告疼痛评分而不报告疼痛发生率、对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进行混合分析(未分离剖宫产的数据)、没有报告疼痛的具体部位、无法区分手术部位的疼痛来源、仅随访报告早期疼痛的产妇。此外,病例对照研究、系列病例报告、摘要、综述、社论和致编辑的信也被排除。

数据提取与结局指标

两位作者(JUH和HJH)独立筛选检索到的研究(标题和摘要,其次是全文),并从纳入的研究中提取相关数据: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发表国家、研究设计、麻醉技术、术后镇痛方案、随访时间、基线和随访时的样本量、疼痛评估方法、以及报告的疼痛结局。

主要的研究结局是剖宫产后3、6和12个月的CPSP发病率。次要结局包括CPSP患者的疼痛强度和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

数据分析与管理

疼痛强度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表进行评估,如数值评定量表、视觉模拟量表(VAS)、言语评定量表或简短疼痛量表;也可以报告为连续或分类数值。为了进行分析,将连续数据转换为0 - 10 cm VAS(0 cm代表无疼痛,10 cm代表可想象的最严重疼痛)。当数据报告为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或范围)时,将其转换为平均值(SD)。对于分类数据,将纳入研究的疼痛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作者还记录了过去24小时或一周内、休息或活动时的疼痛等级(最轻、平均或最严重的疼痛)。条件允许时,使用休息时的平均疼痛强度进行分析。如果随访时间不是剖腹产后的3、6或12个月,使用最近时间点的数据。对于随机对照试验,将所有干预组和对照组合并,以估计CPSP的总体发病率和强度,但分别从每个组中提取数据用于敏感性或亚组分析。

统计分析与质量评估

统计分析使用3.6.1版本的R统计编程语言(R 统计计算基金会,奥地利维也纳)中的“meta”和“metafor”软件包进行,借助16版本的Stata软件(StataCorp,2019,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城)行进一步分析。使用随机效应荟萃分析来评估研究间临床和方法学的异质性。拟合二项正态模型,使用logit转换比例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方法分析CPSP的发病率。使用I2统计量评估异质性。此外,作者计算了95%预测区间(95% PI)来描述异质性并推断类似研究中真实效应的预测范围。当至少有10项研究可用时,通过漏斗图的目视检查和Egger检验来评估发表偏倚的风险。

使用 Joanna Briggs研究机构发病率关键评估工具(广泛用于不同设计的发病率研究的系统评价)来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该工具基于10个检查项目来评估每个研究,每个项目被评为完全符合标准(Y),不清楚是否符合标准(U)或不完全符合标准(N)。得分≥7的研究被认为是高质量,评分4-6的研究被认为是中等质量,评≤3的被认为是低质量。质量评估由两名作者(JUH和FX)独立进行,分歧由共识或第三名作者(LZW)解决。

采用敏感性分析来探索研究异质性的潜在来源并评估结果的稳健性。第一,采用留一法(即一次剔除一项研究)来评估每项研究对合并发病率的影响。第二,使用Freeman-Tukey双反正弦变换来评估小(大)发病率的研究对合并发病率的影响。第三,将零事件的研究(样本量小)和随机对照试验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发病率结合起来可能降低了总体的合并发病率。因此,剔除零事件的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中CPSP发生率最低的组后,再进行新的合并分析。当以下亚组中有三个或更多研究可用时,进行相关的亚组分析:研究设计(观察性研究vs.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国家收入(高、中、低收入国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仅使用脊髓麻醉或脊髓-硬膜外联合麻醉的研究中接受或未接受鞘内吗啡的产妇。采用基于发表年份(2015年之前及之后)的亚组分析及将发表年份作为协变量的随机效应模型的荟萃回归分析来评估CPSP的发病率是否随时间而变化。仅对主要结局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和荟萃回归分析。

结果

全面检索后删除重复并筛选标题和摘要,104项研究被纳入进一步分析。审阅全文后排除56项研究,剩下48项纳入meta分析(图1)。纳入的研究来自22个国家,发表年份为2004年到2023年。42项研究以英文发表、5项以中文发表、1项以法文发表。纳入的48项研究中,19项为前瞻性研究、3项为回顾性研究、1项为横断面研究、25项为随机对照试验。30项研究在高收入国家进行,18项在低中等收入国家进行。基于JBI工具的研究质量评估显示:5项为低质量、27项为中等质量、16项为高质量研究。随访有效率从52.7%到100%不等(中位数为90.2%)。

2.png

图1  研究流程图

3.png

图2  剖宫产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病率

4.png

图3 剖宫产术后6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病率

5.png

图4 剖宫产术后12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各研究图标未按权重缩放。

所有研究都将疼痛定义为“是”或“否”,只有两项研究将慢性疼痛定义为≥5或3分。在33项仅脊髓麻醉或脊髓-硬膜外联合麻醉的研究中,13项使用鞘内吗啡。分别有40项(n=9317)、27项(n=5680)和13项(n=4513)研究纳入剖宫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CPSP发病率的meta分析。其中,7项研究报告在3个时间点都有疼痛,20项研究报告在2个时间点有疼痛,21项研究仅报告一次疼痛。3、6、12个月时CPSP的合并发病率分别为15.2%(95%CI 12.2-18.6%, I2=94%, 95%PI 3.8-44.4%)、9.5% (95%CI 7.0 -12.8%, I2=93%, 95%PI 2.0 -34.9%)、5.0% (95%CI 2.7 -9.1%,I2= 96%,95%PI 0.5-34.6%)(图2-4)。

表1 剖宫产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的亚组分析

6.png

表2 剖宫产后慢性疼痛产妇的疼痛强度

7.png

漏斗图和Egger检验显示,除了12个月时CPSP的发生率外(p<0.001),没有显著的发表偏倚风险。使用留一法的敏感性分析显示,没有一项研究对总体发病率的估计有实质性影响。同样,使用Freeman-Tukey双反正弦变换并排除随机对照试验中零事件和CPSP发病率最低的研究,也不会显著改变总体结果和异质性。

亚组分析显示,低和中等收入国家在6个月和12个月时的CPSP发病率低于高收入国家(亚组差异检验,p=0.028和P<0.001),但在3个月时无差异。CPSP的发病率因研究设计、研究质量、发表年份或鞘内吗啡的使用而无显著差异。此外,荟萃回归显示发表年份与任何时间点的CPSP发病率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结论

剖宫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CPSP的总发病率分别为15.2%、9.5%和5.0%。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剖宫产后CPSP的发生率低于高收入国家,但在研究设计、研究质量、发表年份或鞘内吗啡使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大部分剖宫产术后CPSP的疼痛强度为轻中度,有些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些结果更新了剖宫产后CPSP发病率的研究证据,但分析中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需谨慎解读相关研究结果。针对剖宫产后CPSP的围手术期诊疗有所改善,意识也有所提高,但其发病率并未下降。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鞘内吗啡和局部麻醉在内的多模式术后镇痛对剖宫产后CPSP的影响(特别是高危患者)。此外,未来的研究应使用公认的CPSP定义和疼痛评估工具来减少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并进一步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有效的诊疗方法。

麻海新知的述评

全世界剖宫产手术的年总例数多,剖宫产术后疼痛管理不到位将影响母乳喂养和新生儿照护、延迟产妇器官功能恢复、增加产后抑郁风险,不利于长短期母婴结局的改善;剖宫产术后CPSP确是一个不应被低估的公共卫生问题。迄今为止,只有2016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评估了剖宫产后的CPSP。

本研究聚焦以下四点优化研究设计后,更新了剖宫产后CPSP发病率的相关研究证据:第一,进行了更全面的文献检索(无语言限制,涉及22个国家),而2016年的荟萃分析只检索了有语言限制的MEDLINE数据库。第二,使用Joanna Briggs 研究机构工具评估研究质量,并提供了更多的亚组分析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第三,由于缺乏明确的疼痛部位或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相较于2016年的研究,本研究增减了部分研究,提高了纳入研究的质量(中高等质量的研究占比为90%)。第四,本研究使用二项-正态模型进行比例的随机效应荟萃分析(更适合于发生率小的零事件的二项数据)。

该荟萃分析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大多数结果存在显著的异质性(I2> 90%)导致分析中合并研究的能力受到质疑。敏感性和亚组分析并没有降低高异质性,这表明其他混杂因素,如疼痛评估方法、研究人群(术前疼痛史、剖宫产手术史或其他腹部手术史)、手术技术(如子宫外置和腹膜闭合)或围手术期护理的差异可能导致显著的异质性。第二,在评估了局部神经阻滞(如伤口浸润或腹横肌平面阻滞)对术后疼痛的影响的研究中,部分研究没有报告具体的疼痛部位。本文作者假定这是伤口疼痛,若假定错误,也会使结果产生偏差。第三,两项研究将CPSP定义为疼痛评分≥5或3分,这与其他研究(定义为疼痛评分> 0)不同,可能降低了合并发病率。第四,纳入的研究依赖于自我报道的问卷来评估CPSP的发病率和强度,所以存在多报或少报的风险。第五,没有评估证据的质量(目前没有针对患病率meta分析中证据质量评估的正式指南。)

剖宫产术后CPSP发病率低于其他类型手术,如乳腺癌手术(35%)、胸外科手术(38%)、心脏手术(37%),可能与组织损伤小、脊髓麻醉(超前镇痛)的高应用率、缩宫素的潜在镇痛作用有关。这也提示,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的ICD-11定义并不完全契合产科实况,可能需要做出“产科专科化”的ICD框架优化:共识细化时间点与疼痛阈值。此外,剖宫产产妇的术后疼痛具有组成复杂、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大的特点,受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近20年来,剖宫产术后CPSP的发病率并未下降,可能由于临床应用率高、被经常研究的干预措施的疗效有限。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可聚焦以下几点来进行剖宫产术后包括急性及慢性疼痛在内的镇痛优化:

临床实践方面

①早期识别高危因素(见下表)并有效干预,防大于治

产科医生应选择Joel-Cohen切口或Misgav Ladach切口,来避免Pfannenstiel 综合征(手术导致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卡压),尤其是CPSP的高风险产妇。

 

高危因素

保护因素

患者方面

年轻、女性、低体重、焦虑、抑郁、肠易激综合症、瘢痕子宫、既往疼痛史

哺乳

手术方面

纵切口、Pfannenstiel切口、缝合腹膜

横切口、Joel-Cohen切口、Misgav Ladach切口

麻醉方面

术后急性疼痛

脊髓麻醉、鞘内吗啡、区域阻滞、非甾体类药、围术期镇痛宣教

②麻醉医生应聚焦于长短期(急慢性)疼痛的机制,关注整个围术期的镇痛管理,包括术前评估识别CPSP的高危因素、术中麻醉方式与药物的合理选择、术后精准有效的个体化镇痛治疗,从而降低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的概率。以下是可供借鉴的剖宫产术后镇痛管理流程(较单一镇痛方法而言尽可能覆盖了剖宫产术后复杂的疼痛谱系:切口痛、内脏痛、炎性痛等),摘自《临床麻醉学杂志》。

8.png

未来的研究方向

①重新定义终点:相较于CPSP的发病率及强度,应将剖宫产术后CPSP对生活与功能的干扰(是否影响生活质量、婴儿照护、回归学习和工作)列为首要终点。

②优化量表:既往的疼痛评估量表(NRS、VAS等)过于片面,不能全面评估产妇的功能恢复、心理和社会因素;单纯降低疼痛评分将不适当地增加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不利于产后快速康复。应制定包括功能性疼痛评估在内的产科专属量表。

③优化亚组设计与分析:基于高危风险因素识别的更精准的亚组设计与分析更贴合临床实际。

④优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区分CPSP的神经病理性和非神经病理性病因对其预防和治疗很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规范剖宫产后CPSP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及诊疗。

⑤深究机制:探究剖宫产术后CPSP的发生机制(分子细胞机制)来推进针对其发生机制的精准治疗的发展。

⑥达成学术共识:就剖宫产后CPSP的定义及评估标准形成全球疾病研究的共识,推进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发展、提升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及参考价值。

总之,未来应同时推进剖宫产术后CPSP的干预试验与机制的研究,实现高质量循证证据与更科学有效诊疗措施间的良性进展循环,达成加速产妇功能恢复的母婴有益结局。

原始文献:

Wang LZ, Huang JY, Hu HJ, Xia F. Incidence of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er caesarean deli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aesthesia. 2025;80(7):834-845. doi: 10.1111/anae.16596

上一篇: Advanced Science:从临床...

下一篇: 失血性低血压患者麻醉注意事项及补液原则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