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不只是伤肝胖,还直接 “策反” T 细胞,二甲双胍能逆转肠道炎症
时间:2025-08-28 12:10: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夏天的冰奶茶、加班时的能量饮料、早餐里的蜂蜜吐司……这些让我们味蕾愉悦的食物里,都藏着一个“隐形推手”——果糖。如今,随着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蔗糖等添加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使用,我们每天摄入的果糖早已远超身体所需。或许你知道,过多果糖会让人发胖、伤肝,甚至增加患癌风险,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还会悄悄“潜入”免疫系统,给负责防御的T细胞“洗脑”,让它们从“守护者”变成“破坏者”,最终点燃炎症性肠病(IBD)这类疾病的“导火索”。
近期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的一项研究,就揭开了果糖与免疫系统之间的“隐秘战争”,还意外发现我们熟悉的降糖药二甲双胍,居然能成为这场战争的“消防员”。接下来,我们就从生活场景切入,一步步拆解这项研究的来龙去脉。

果糖不只是“代谢杀手”,还在免疫领域“搞事情”
提到果糖的危害,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脂肪肝”“糖尿病”——毕竟早就有研究证实,高果糖摄入会导致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结直肠癌等问题。比如,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常喝含糖饮料(富含果糖)的人,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也会变差。
但果糖的“破坏力”不止于此。它还会对免疫系统下手。之前的研究发现,果糖能通过“代谢重编程”改变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比如让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炎症因子IL-1β,或是反过来抑制抗肿瘤巨噬细胞,帮结直肠癌“躲避免疫追杀”。不过,这些影响都集中在“先天免疫”(身体的第一道防线),而对免疫系统的“核心指挥官”——T细胞(后天免疫的关键),科学家们一直没搞清楚:果糖到底能不能直接操控T细胞?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T细胞就像免疫系统的“特种部队”,分为Th1、Th17这类“炎症战士”(负责对抗病原体,但过多会攻击自身组织),以及Treg这类“维和部队”(抑制过度炎症)。它们的平衡直接决定了身体会不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或炎症。更关键的是,T细胞的功能完全依赖“能量供应”——也就是代谢通路:比如葡萄糖代谢(糖酵解)、谷氨酰胺代谢等,一旦代谢被打乱,T细胞的分化方向就会跑偏。
既然果糖能改变其他细胞的代谢,那它会不会也用同样的方式“策反”T细胞?这正是这项研究要解答的核心疑问——毕竟,搞清楚这一点,就能给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治疗,找到新的突破口。
三个核心问题,直指果糖与T细胞的“恩怨”
为了摸清果糖对T细胞的“套路”,科学家们设定了三个明确的目标:
-
确认“直接性”:高果糖摄入是不是真的能直接推动T细胞变成Th1、Th17这类“炎症战士”,而不是通过肠道菌群、脂肪组织等“中间商”间接影响?
-
拆解“机制”:如果果糖真的能操控T细胞,它是怎么做到的?是改变了T细胞的“饮食偏好”(比如让它偏爱谷氨酰胺而非葡萄糖),还是按下了某个“信号开关”(比如mTORC1、TGF-β这些通路)?
-
寻找“解决方案”:临床上常用的二甲双胍(能降糖、抗炎),能不能“掰正”被果糖“策反”的T细胞,逆转炎症?
从动物到细胞,层层“设局”验证果糖的作用
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科学家们设计了一套“从整体到局部”的实验方案,既有动物模型模拟真实人体环境,也有体外细胞实验拆解分子机制,甚至还用到了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打假”。
1.动物实验:给小鼠喝“果糖水”,观察肠道炎症变化
科学家选择了常用的C57BL/6小鼠,做了三组关键实验:
-
高果糖摄入模型:给小鼠喝20%的果糖水(浓度接近市售含糖饮料),连续喝2个月,对比喝普通水的小鼠,检测结肠、脾脏、肝脏等器官里T细胞的变化。
-
结肠炎模型:为了模拟人类的炎症性肠病(IBD),科学家用了两种经典模型:
DSS诱导模型:给小鼠喝含3%DSS(葡聚糖硫酸钠)的水,破坏结肠黏膜,诱发肠炎;同时一部分小鼠喝果糖水,观察炎症是否更严重。
T细胞转移模型:给免疫缺陷的Rag1⁻/⁻小鼠(自身没有T细胞)输入“naive T细胞”(未活化的T细胞),诱发肠炎;同样提前给小鼠喝果糖水,看T细胞会不会被果糖“策反”。
-
二甲双胍干预实验:在DSS模型中,从第5周开始给部分小鼠的饮用水里加二甲双胍(2.5mg/mL),观察它能不能缓解果糖诱导的肠炎。
2.体外细胞实验:“孤立”T细胞,看果糖怎么“单独洗脑”
为了排除肠道菌群、激素等“干扰因素”,科学家直接从小鼠脾脏里分离出“naive CD4⁺T细胞”(免疫新兵),放在培养基里“单独训练”:
-
分组处理:培养基分为两组,一组加25mM葡萄糖(正常对照),一组加25mM果糖(模拟高果糖环境),再加入Th1、Th17的“诱导因子”(比如Th1加IL-12,Th17加TGF-β+IL-6),3天后观察T细胞的分化情况。
-
代谢“体检”:用Seahorse分析仪测T细胞的“能量代谢”——比如糖酵解水平(ECAR值)、线粒体呼吸(OCR值),还做了“非靶向代谢组学”,看果糖会不会改变T细胞的代谢产物。
-
基因编辑“打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T细胞里的“Gls基因”(负责谷氨酰胺代谢的关键基因),再用果糖处理,看T细胞还能不能变成“炎症战士”——这一步是为了验证“谷氨酰胺代谢”是不是果糖的“帮凶”。
3.分子机制实验:揪出果糖操控T细胞的“信号开关”
为了找到果糖的“作案工具”,科学家还做了针对性实验:
-
ROS与TGF-β通路:之前的研究发现,高葡萄糖会让T细胞产生更多ROS(活性氧),进而激活TGF-β,推动Th17分化。这次科学家测了果糖组T细胞的ROS水平,还加入ROS清除剂(NAC)或TGF-β抑制剂(SB431542、抗TGF-β抗体),看能不能阻断Th17分化。
-
mTORC1通路:mTORC1是细胞里的“能量传感器”,激活后会促进炎症细胞分化。科学家用Westernblot测果糖组T细胞的“磷酸化mTOR”(mTORC1激活的标志),还加入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观察Th1、Th17的分化是否被抑制。
果糖的“作案手法”全曝光,二甲双胍成功“灭火”
经过一系列实验,科学家们终于摸清了果糖对T细胞的“套路”,结果既在意料之中,又有些意外。
1.体内实验:喝果糖水的小鼠,T细胞“叛变”,肠炎更严重
先看给小鼠喝2个月果糖水的结果:
-
T细胞“跑偏”:喝果糖水的小鼠,结肠、脾脏、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脏里的Th1细胞(分泌IFN-γ)比例显著升高——比如结肠里从43.8%升到60.8%,肝脏里从20.2%升到37.7%;脾脏里的Th17细胞(分泌IL-17A)也多了,但Treg、Th2这类“维和部队”没变化。简单说,果糖让T细胞的“炎症倾向”变强了。
-
肠炎“雪上加霜”:在DSS诱导的肠炎模型里,喝果糖水的小鼠体重掉得更厉害(从初始体重的100%降到80%,对照组还能维持在90%以上),结肠更短(炎症越重,结肠越容易缩短),病理评分从4.41升到10.3;而在T细胞转移模型里,果糖组小鼠的结肠炎症更严重,Th17细胞比例在结肠、脾脏里都翻倍了。
-
关键验证:没T细胞,果糖“没辙”:为了确认是T细胞在“搞事”,科学家给裸鼠(没有T细胞)或Rag1⁻/⁻小鼠喝果糖水+DSS,结果发现:两组小鼠的肠炎严重程度没差别!这说明,果糖要加重肠炎,必须依赖T细胞——直接证明了T细胞是果糖的“核心靶点”。
2.体外实验:果糖直接“策反”T细胞,靠的是“代谢换道”
在细胞层面,科学家们看到了更细致的“作案过程”:
-
直接推动分化:在培养基里加果糖后,Th1细胞的标志(IFN-γ、T-bet)和Th17细胞的标志(IL-17A、RORγt),无论是RNA还是蛋白水平都显著升高——而且这种作用和T细胞活化无关(果糖不影响CD62L、CD44这些活化标志物,就算先活化T细胞再用果糖处理,依然能促进分化),也不是靠促进细胞增殖(果糖甚至轻微抑制T细胞增殖)。
-
代谢“换道”:从糖酵解转向谷氨酰胺:用Seahorse检测发现,果糖组T细胞的糖酵解水平(ECAR值)比葡萄糖组低很多——原来T细胞根本“不会用果糖”:因为它们不表达果糖转运体GLUT5(Slc2a5基因不表达),没法吸收果糖。那T细胞靠什么供能?代谢组学显示,果糖组T细胞的谷氨酰胺水平显著升高——就像人没饭吃改吃蛋白粉,T细胞靠“谷氨酰胺代谢”补能量。
-
谷氨酰胺是“关键帮凶”:为了验证这一点,科学家用了两个方法:①加谷氨酰胺酶抑制剂CB-839(阻断谷氨酰胺代谢);②用CRISPR敲除Gls基因。结果很明确:无论是抑制剂还是基因敲除,都能让果糖诱导的Th1、Th17分化“归零”——这说明,果糖要“策反”T细胞,必须靠谷氨酰胺代谢“搭桥”。
3.分子机制:两个“开关”被果糖按下,二甲双胍能“关掉”
果糖通过谷氨酰胺代谢,最终按下了两个“炎症开关”:
-
开关1:mTORC1通路:谷氨酰胺代谢会激活mTORC1(果糖组T细胞的磷酸化mTOR水平显著升高),而加入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后,果糖诱导的Th1、Th17分化就被抑制了——相当于“剪断”了果糖到T细胞的“信号线”。
-
开关2:ROS-TGF-β通路:果糖和葡萄糖都会让T细胞产生ROS,但相同浓度下,果糖能诱导更多Th17细胞;如果加ROS清除剂NAC,或用抗体/SB431542阻断TGF-β通路,果糖诱导的Th17分化就会“熄火”。原来,ROS会激活“潜伏”的TGF-β,而TGF-β正是Th17分化的关键因子——果糖靠这招,进一步放大了炎症信号。
而二甲双胍的“灭火逻辑”,正好针对这两个开关:
-
它能直接抑制mTORC1的激活(降低磷酸化mTOR水平),阻断谷氨酰胺代谢介导的Th1、Th17分化;
-
它还能减少T细胞的ROS产生,进而抑制TGF-β的激活,不让Th17“疯长”。
在动物实验里,喝二甲双胍的果糖组小鼠,结肠里的Th1、Th17细胞比例降回了正常水平,肠炎评分从10.3降到7.59,结肠长度也恢复了——老药新用,效果显著。
果糖的“免疫陷阱”与二甲双胍的“破局之道”
综合所有实验结果,这项研究终于理清了果糖、T细胞与炎症的“三角关系”,给出了三个关键结论:
-
果糖的“新罪行”:高果糖摄入会通过“代谢重编程”,直接“策反”T细胞——让它们放弃糖酵解、依赖谷氨酰胺代谢,进而激活mTORC1和ROS-TGF-β通路,最终产生更多Th1、Th17细胞,加重炎症性肠病。这是首次证实果糖对T细胞的“直接操控”,填补了免疫领域的研究空白。
-
二甲双胍的“新技能”:作为降糖老药,二甲双胍不仅能抑制mTORC1,还能减少ROS,相当于从“源头”切断果糖对T细胞的“操控”,逆转炎症。这为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病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或许未来,常喝含糖饮料的高风险人群,能通过二甲双胍预防炎症。
-
健康启示:控制果糖摄入不只是为了“减肥护肝”,更是为了“稳住免疫系统”。毕竟,一杯杯含糖饮料带来的,可能不只是短暂的愉悦,还有长期的免疫紊乱和炎症风险。
从实验室到生活,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止于揭示了一个科学机制,更给我们的生活提了个醒:
-
对普通人来说,要警惕“隐形果糖”:除了含糖饮料,蜂蜜、果葡糖浆、加工零食里都藏着果糖,减少摄入才是预防炎症的“基础操作”;
-
对患者来说,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病患者,或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关注果糖摄入,甚至探索二甲双胍的辅助治疗可能;
-
对科研来说,这项研究也打开了新方向:比如针对谷氨酰胺代谢的药物,会不会也能“对抗”果糖诱导的炎症?
总之,这场“果糖与T细胞的战争”,让我们看到了饮食与免疫的紧密关联——原来,我们每天喝的饮料、吃的食物,都在悄悄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而理解这些机制,就能让我们更科学地守护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Ma, X., Chen, J., Wang, F. et al. High fructose consumption aggravates inflammation by promoting effector T cell generation via inducing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10, 27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5-023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