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 | 专访Robert A. Byrne教授: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更新要点深度解读,药物涂层球囊应用待新证
时间:2025-09-03 12:10: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通常由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导致部分或完全冠脉血栓和/或微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肌血流并引起心肌缺血。由于ACS病理机制复杂,已成为心血管急症中最具挑战性的临床难题之一。
近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在西班牙马德里隆重召开。在大会期间,梅斯医学特邀欧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协会前秘书长Robert A. Byrne教授,深入解读ACS指南的最新更新要点,并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与临床价值。
梅斯医学:在最新发布ACS指南中,您认为哪些更新对临床实践影响最大?
Robert A. Byrne教授:我很荣幸主持了ACS最新指南的制定工作。在本次指南更新中,我们针对ACS治疗进行了重要更新。关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策略,临床路径已日益明确。此次指南首次提出了I类(证据等级A)推荐:建议对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实施完全血运重建。这无疑是有创心血管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
需要强调的是,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是ACS的基石。对于STEMI患者,直接转运至心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流程已十分明确。然而,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中,何时启动有创策略、如何评估风险分层,既往指南的推荐相对模糊。本次更新也对此类患者的风险评估和干预时机提出了更清晰的路径建议。
对于中高危NSTE-ACS患者,应采取早期有创治疗策略,但不再强制要求必须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只要在住院期间及时实施,即可满足治疗要求。这一调整既体现了对患者个体化评估的重视,也更具临床可操作性,避免了因“24小时”时限带来的不必要医疗压力或资源紧张。我认为,这一推荐的明确化,对于优化NSTE-ACS的整体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次指南中,抗血小板治疗也进行了重要更新。新指南推荐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强效P2Y₁₂受体抑制剂”作为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于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常规疗程建议为12个月。对于心肌梗死(MI)后病情稳定、恢复良好的患者,可根据个体化评估将DAPT疗程缩短至3或6个月,该建议为2A类推荐。对于具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个体化评估;现有证据表明,接受1个月DAPT后转换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安全可行的策略。
梅斯医学:您如何看待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Robert A. Byrne教授: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该技术已在欧洲和亚洲被广泛应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近年来,研究焦点逐步转向将其用于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干预,旨在实现“无需植入支架”的血管重建。然而,该领域仍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目前支持药物涂层球囊在原发病变中广泛应用的高质量、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数据仍相对有限。
近期,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结果为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带来一定挑战。结果发现,与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在疗效上具有显著优势。尽管如此,更多相关研究正在陆续发布,其中多项关键数据预计将于10月底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上公布,届时将有望为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定位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项迄今为止针对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规模最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超过3300例患者。该试验将直接比较“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策略”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结果的公布,有望为药物涂层球囊在原发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提供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