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北京市体检人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和消退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5-09-03 12:10:4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过去20年我国成人NAFLD汇总患病率为29.6%,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新病例激增。部分NAFLD患者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并增加冠心病及结直肠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2020年基于国际脂肪肝专家组的意见提出来的新概念,用以替代旧的“NAFLD”。该概念强调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是“脂肪肝”发生的主要机制,已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了《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提出了改良的MAFLD诊断标准。而基于新诊断标准的MAFLD流行病学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对北京市体检人群进行MAFLD筛查,明确其患病率、自然病程及发生、消退的影响因素,并评估这些因素的变化在MAFLD发生和消退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体检机构的体检人群。入选标准:(1)年龄18~70岁;(2)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体检期间正在服用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或影响观察指标的药物;(2)活动性结核病、恶性肿瘤等可能影响机体营养状态的严重疾病。

1.2   研究方法

收集每次体检时体检人员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及血糖、血脂、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指标,记录基础疾病及用药史,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按照新版MAFLD诊断标准,将首次(基线)及末次体检的人员分为MAFLD组及非MAFLD组。

新版MAFLD诊断标准:(1)影像学诊断脂肪肝和/或病理学≥5%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2)排除过量饮酒(乙醇摄入量男性≥210 g/周和女性≥140 g/周)、肝豆状核变性、营养不良等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其他原因;(3)存在下列至少1项代谢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BMI≥24.0 kg/m2,或者腰围≥90 cm(男性)和85 cm(女性),或者体脂肪含量和体脂百分比超标;空腹血糖(FBG)≥6.1 mmol/L,或者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5.7%,或者2型糖尿病史,或者稳态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2.5;甘油三酯(TG)≥1.70 mmol/L,或在接受降脂药物治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男性)和1.3 mmol/L(女性),或在应用降脂药物治疗;血压≥130/85 mmHg,或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存在3项及以上代谢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状态时称为代谢综合征(MetS)。

2结果

2.1   末次体检时发生MAFLD患者的基线特征及临床和代谢指标变化情况

最终纳入6 80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2.1±13.5)个月,平均体检次数为(4.3±1.2)次。在6 809例体检人员中,基线时无MAFLD人数为4 533例(66.6%),其中15.6%(706/4 533)在末次体检时发生MAFLD,这些患者基线年龄较大,男性居多,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血压、FBG、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LT、AST水平及MetS占比明显高于未发生MAFLD人群(P值均<0.001);在末次体检时,对比基线指标,有更多的患者出现了体质量、腰围、臀围、TG、总胆固醇(TC)、ALT、AST的升高。同时,这部分人群基线HDL-C水平较低且在末次体检时较基线下降的人数占比也更多(P值均<0.05)。而无论末次体检时是否发生MAFLD,这些患者的基线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2)。对比末次体检指标,发生MAFLD的人群,其代谢紊乱水平及肝功能异常更显著(P值均<0.05)(表3)。

表1.png

表2.png

表3.png

2.2   末次体检时MAFLD消退患者的基线特征及临床和代谢指标变化情况

在基线时,患有MAFLD人数为2 276例(33.4%),其中23.8%(542/2 276)在末次体检时出现MAFLD消退,这些患者基线年龄较小,女性居多,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血压、TG、ALT、AST水平及MetS占比明显低于MAFLD未消退人群,并且有更多的患者在末次体检时出现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TG、TC、ALT、AST水平下降(P值均<0.05)。这部分患者基线时的HDL-C水平较高,并且在末次体检时升高的人数更多(P值均<0.05)。而无论末次体检时是否出现MAFLD消退,基线时血糖、TC、LDL-C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4、5)。对比末次体检指标,出现MAFLD消退的人群,其代谢紊乱水平及肝功能异常明显降低(P值均<0.05)(表6)。

表4.png

表5.png

表6.png

2.3   MAFLD发生和消退的影响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男性以及体质量、腰围、TG、ALT的升高和HDL-C降低是M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而女性、体质量降低和HDL-C升高与MAFLD消退独立相关(P值均<0.05)(表7)。

表7.png

3讨论

新版MAFLD防治指南发布后,本研究首次描述了北京地区MAFLD患病率,自然病程及发生、消退的影响因素。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MAFLD全球总患病率为25%,从非洲地区的13.5%到中东地区的31.8%不等。Lee等报道韩国MAFLD患病率为37.3%。各个国家患病率因环境、遗传及人群种族等差异而不同。本研究中北京市体检人群MAFLD患病率在基线时为33.4%,在末次体检时为35.8%,略低于同处于亚洲的韩国。然而,由于对健康问题关注程度较高的人群更愿意参加健康体检,这一现象提示北京市MAFLD实际患病率可能更高,推测我国MAFLD人数众多,应重视MAFLD患者筛查,发现并干预危险因素,以降低远期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

来自中国广东社区人群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MAFLD人群中高龄及男性患者较非MAFLD人群更多,并且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疾病数量呈正相关。本研究中,在基线时无MAFLD,而在末次体检时发生MAFLD的患者,其基线年龄更长,与MAFL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女性人群发生MAFLD的可能性较低,且从MAFLD中恢复的机会更大。

以高体质量为代表的肥胖是MAFLD公认的危险因素,其中腹型肥胖被认为是包括MAFLD在内的代谢相关疾病的更可靠预测因素。腰围通常用于诊断腹型肥胖。Cen等研究发现,对比非腹型肥胖人群,腹型肥胖人群中MAFLD患者明显增多。血脂异常是MAFLD患者常见的代谢特征。Lv等研究发现,腰围增加、TG升高及HDL-C下降与MAFLD患病率升高密切相关,其中对肝脂肪变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肥胖。然而,既往研究大多数为横断面设计,未观察体质量、腰围及血脂的变化量与MAFLD发生和消退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观察MAFLD自然病程,对比了MAFLD发生和消退人群中体质量、腰围的变化,结果显示,对比未发生MAFLD病情变化的患者,有更多的患者在MAFLD发生或消退时表现为体质量、腰围增加或减少。在发生MAFLD的人群中,对比基线,有更多数量的患者出现了TG水平的升高及HDL-C水平的下降,而在MAFLD消退人群中,则更多患者表现为TG水平的下降及HDL-C水平的升高。其中,体质量及HDL-C的变化对MAFLD的发生和消退均有显著影响。体质量的增加及HDL-C的下降与MAFLD的发生呈正相关,反之,则促进MAFLD的消退。既往有研究表明,在超重/肥胖脂肪肝患者中,减重呈剂量依赖的方式改善代谢紊乱及肝损伤。在瘦人脂肪肝患者中,较低幅度的体质量下降就可以达到脂肪肝缓解或恢复的目的。由此提示MAFLD患者均应进行减重治疗。

肝纤维化是影响MAFLD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可促进肝纤维化进展,使肝硬化或肝癌患病率显著升高。Liu等研究发现,MAFLD患者ALT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基于肝穿刺活检结果证实,ALT水平与MASH独立相关。在本研究中,虽然未进行肝穿刺活检以将MASH患者单独分组,但结果仍提示MAFLD患者ALT水平显著高于非MAFLD人群,与既往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在观察MAFLD自然病程中发现,在发生MAFLD的人群中,有更多的患者出现了ALT升高,而在MAFLD消退人群中,出现ALT下降的患者更多,其增加量是M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入组了北京市的体检人群,其流行病学数据是否适用于全国人群有待更多研究结果的证实。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MAFLD患病率较高,与非MAFLD人群相比,代谢异常及肝功能异常更显著。男性群体更易罹患MAFLD,而体质量下降及HDL-C升高与MAFLD消退呈正相关。上述结果提示对MAFLD进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高风险群体中,以期通过识别并干预相关危险因素,促进MAFLD病情减轻或逆转,进而有效降低MAFLD相关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率,从而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

全文下载

https://www.lcgdbzz.org/cn/article/doi/10.12449/JCp50715

上一篇: 明晚19:00直播 2025消化领域线上...

下一篇: 无肝硬化就没有肝性脑病?诊疗思路可别窄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