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再生教授:全程化管理+个体化治疗,用“数据驱动”破解胃癌治疗困局

时间:2025-09-03 12:11:1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胃癌诊疗领域正掀起一场“精准+智能”的变革风暴!福建省肿瘤医院叶再生教授团队以人工智能破局,构建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将弥漫型胃癌疗效预测准确率提升至85%,更揭示神经-免疫-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从毫米级精准保功能手术到第四代机器人荧光清扫,从全程化MDT管理到AI便携式康复监护,他们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胃癌治疗边界。在2025FCO上,【医悦汇】有幸邀请到叶再生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深度解码这场诊疗革命背后的创新逻辑。

医悦汇:您近期在弥漫型胃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能否分享一下基于深度学习智能辅助筛选疗效标志物的研究最新成果?

叶再生教授:弥漫性胃癌是胃癌中生物学行为较差、恶性程度较高且现有治疗方案疗效有限的亚型。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我们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重大项目支持下,联合人工智能团队开展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构建研究,目的在于预测弥漫性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

该模型整合胃镜病理特征、基因组学数据及CT影像等多维度信息,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验证,其预测准确率高达85%,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模型可动态评估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状态,尤其对PD-L1表达水平的预测上具有较高可靠性。

此外,我们创新性地将感觉神经调控机制引入胃癌免疫微环境研究框架,通过构建神经-免疫-肿瘤交互模型,揭示了三者间的潜在关联,为优化弥漫性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医悦汇:您在胃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面有哪些创新模式,如何兼顾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叶再生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很早就构建出针对胃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我们所说的多学科诊疗(MDT),主要是以外科为主导,汇聚了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研究室、核医学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团队。团队秉持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致力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聚焦我团队的工作,近年来在MDT领域,我们构建了术前精准评估、精准手术及术后康复的完整流程,提出了一种全程化、全周期管理的MDT模式。此模式聚焦于术前精准评估,明确哪些患者需要接受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并在术中进行精准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团队在国内较早地提出并实践了针对早期胃癌的精准保功能手术,其核心在于保护迷走神经肝支和腹腔支,甚至在某些患者中保留胃后支。实践证实,这一举措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

目前,我们还启动了一项临床研究,旨在探索这项新技术。已有约10例患者入组,年龄跨度从57岁到84岁。这些患者接受了保功能的近端胃手术,术中保留了迷走神经肝支及腹腔支。术后观察发现,这些患者的生活状态良好。针对当前近端胃手术后的焦点问题——双通道是否真正有效,临床及多中心回顾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双通道重建后可能变为单通道,或虽存在双通道但胃肠功能较差。而我们通过保留迷走神经肝支和腹腔支,有效改善了胃肠蠕动功能,使患者术后能更好地回归社会。因此,我们的核心理念是,治疗不仅要“治病”,更要“治人”,通过规范化治疗与功能保护,帮助患者高质量地回归生活,重建生活品质。

医悦汇:近年来,肿瘤治疗从“外科单打独斗”迅速走向“多学科精准协作”。请问,您认为胃癌外科领域未来5年的关键发展方向是什么?

叶再生教授:我认为,未来胃癌外科的发展方向将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朝着人工智能化与个体化方向发展,开展数据驱动的个体化治疗决策。何为数据驱动的个体化治疗?目前,临床诊疗模式主要依赖各项检查,医生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分期。然而,当下医学领域,均已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哪些患者适合保功能手术,尤其是针对早期胃癌患者,明确哪些病例具备保功能条件,哪些则不具备。

此外,在术后精准治疗方面,人工智能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大部分无需接受化疗;而对于中期胃癌患者,人工智能可通过预测分析,确定哪些属于化疗的优势人群。基于此,构建复发风险模型,从而早期识别出适合术后辅助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真正实现数据驱动的个体化治疗。

其二,是构建微创与智能化手术平台体系。当前,手术领域已迈入第四代机器人时代,其优势显著,结合目前所开展的荧光引导手术,未来有望实现更为精准的淋巴结清扫。组合微创智能技术,针对部分胃癌患者,可实施精准部分胃切除以及前哨淋巴结清扫术,进一步推动保功能手术向更精准的方向发展,而非对每位患者都进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

其三,是术后管理向全生命周期延伸。目前,其他学科已在此方面展开探索。以骨科为例,骨科患者术后在家中进行康复锻炼时,往往缺乏专业指导。未来,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便携式术后康复监控设备。医生在医院即可对患者进行全程化管理,全面了解患者术后的饮食结构、康复疗养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延伸管理,不仅限于患者住院期间,更涵盖出院后的长期跟踪。通过便携式监护设备,医生能够实时掌握患者的免疫状态,预测术后复发时间,实现闭环管理。

综上所述,胃癌外科将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从术前、术中到术后的全程化、全周期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医悦汇:今年是福建省抗癌协会成立40周年之际,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与福建省抗癌协会的故事?

叶再生教授:可以说,我们是伴随着协会共同成长的。我仍清晰记得,十几年前自己还是一名年轻医生时,有幸在抗癌协会的平台上进行主旨发言,作口头报告。正是依托抗癌协会这一平台,我们得以一步步成长,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该平台的支持下,我们不仅在全国性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更迈向了国际舞台。后来,我自身不断成长,还带领团队在全国性学术活动,以及日本国际胃癌大会、韩国国际胃癌周及国际胃癌大会等国际学术盛会上,进行口头报告或壁报交流,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由此可见,福建省抗癌协会确实为中青年医生搭建了一个极为优质的平台。我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诸多锻炼与提升,不仅荣获了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二届科技进步一等奖,此次更有幸获得第三届杰出青年人才奖。

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福建省抗癌协会为青年医生提供的良好平台,让我们能够逐步成长。在此,我谨向福建省抗癌协会表达由衷的感谢!

医悦汇:本次第二十五届福建省肿瘤学术大会暨2025年整合肿瘤学大会的主题是“聚焦肿瘤防控,共筑健康福建”,能否请您谈谈您在本次会议上的收获。

叶再生教授:在我看来,福建省抗癌协会发展至今,已成功举办至第二十五届肿瘤学术大会,且每一届质量、规模与影响力都在持续提升。尤其是本届大会,协会已设立五十余个专业委员会,举办众多专场活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深入惠及全省各级肿瘤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

抗癌协会搭建这一平台,旨在为福建省广大医疗工作者创造更优质的条件,使大家都能有所受益、有所收获。由此,我深切感受到福建省抗癌协会的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影响力覆盖的受众范围愈发宽广。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这个平台上崭露头角,得到充分的锻炼,实现了自身的进步与提升。

上一篇: VUS突变也有意义!NGS检出mTOR基...

下一篇: 警惕肺部活检样本误判!外周T细胞淋巴瘤常...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