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心脏乱跳,可能不是心动,而是心律失常

时间:2025-09-12 12:15: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心脏跳动由位于右心房的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依次传导至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最终触发心室收缩。任何环节出现提前放电、延迟传导或异常回路,都会表现为心律不齐,即心律失常。患者可能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也可能完全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心律失常的识别

1. 症状自查

心悸:自觉心跳过重、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脑供血不足:突发黑矇、眩晕、短暂意识丧失。

低心排表现: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冷汗。

伴随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血流动力学障碍。

2. 触发因素回顾

把每一次发作像写日记一样记下来:几点开始、持续多久、发作前有没有喝咖啡、喝酒、熬夜或情绪大起大落,以及做屏气、咳嗽或坐下休息后能否缓解。信息越完整,医生越容易区分功能性早搏与病理性心动过速。

3. 体征与初步检查

在家可先测量一下脉搏,用食指和中指轻按手腕桡动脉,数一数一分钟跳几下,节奏是否整齐,有没有漏跳或提前的“抢拍”。接着用电子血压计同步测血压和心率,若心跳快而血压下降,或心跳慢到每分钟不足40次并伴头晕,就要尽快去医院。到医院后,医生会安排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常见的检查有以下几种。

12导联心电图: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的金标准。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捕捉阵发性或夜间发作的节律异常。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房大小、心室收缩功能、瓣膜病变,明确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

实验室检查:电解质(钾、镁、钙)、甲状腺功能、肾功能、心肌酶,排除可逆性诱因。

解决方案:把失控的节拍拉回正常轨道

当心律失常被确诊后,治疗并非一律采取手术,而是遵循一套科学、严谨的流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评估是否对生命构成威胁,接着决定是否需要立即恢复正常心律,最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长期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

1. 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是关键

在心律失常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如果患者的收缩压降至90 mmHg以下,或者心电图显示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等严重情况,急诊医生会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此时,会使用除颤仪进行同步电复律,或者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这些措施是为了尽快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避免因心律失常导致的严重后果。

2. 长期药物治疗

在心律失常的长期管理中,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涵盖了钙通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等多个类别。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能够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复杂多样,每种药物的适应证和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选择合适的药物。

3. 进阶方案:导管消融与植入器械

当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症状,或者患者无法耐受药物的副作用时,导管消融和植入器械等介入治疗手段就成为重要的选择。

导管消融: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将可控的射频能量送达心脏的异常电路,将其烧灼成瘢痕,从而阻断折返,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对于阵发性室上速,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超过95%;对于阵发性房颤,单次消融的成功率也可达70%~80%。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植入器械:如果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的“起搏”功能出现问题,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那么永久起搏器是必要的治疗手段。永久起搏器可以持续监测心脏的节律,并在必要时提供电刺激,以维持正常的心率。

长期管理:把每一天都过成“稳定窦律”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和器械的应用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为心脏的健康搭建了一个基础的框架。真正实现长期稳定的节律,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重塑以及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持续管理。这不仅需要患者自身的高度自律,也需要医疗团队的精准指导和长期随访。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1. 血压、血糖、血脂的协同管理

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们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心脏,增加了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因此,对这些因素的协同管理是心律失常长期管理的核心环节。

高血压的精准控制:高血压是心房纤维化和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尤其是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还可以改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高血脂的严格控制:血脂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高血脂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不仅可以调节血脂水平,还可以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强效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 运动、饮食、情绪的综合管理

运动、饮食和情绪管理是心律失常长期管理的三个重要轴心,它们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心脏健康。

运动管理: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升迷走神经张力,从而抑制异位兴奋灶,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研究表明,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行、游泳等,可以显著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饮食管理:健康的饮食模式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多食用深海鱼、橄榄油、全谷物、杂豆和足量的蔬菜水果,限制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不仅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和血脂,还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情绪管理:情绪波动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之一。正念冥想、腹式呼吸、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已被证实可以有效降低房颤的复发率。患者应在睡前进行10分钟的正念冥想或腹式呼吸,将呼吸频率降低至每分钟6次,这相当于给心脏做了一场温柔的“夜间SPA”,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定期检查,消除隐患:无论是否植入器械,所有心律失常患者都应建立“心脏年检”档案,定期进行随访检查。定期随访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还可以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语 

心律失常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关键在于及时识别、规范诊断、个体化治疗与长期随访。把每一次异常跳动当作身体发出的信号,按时服药、控制危险因素、定期复查,让心脏回归稳定而有力的节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0,33(3):189-19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5): 363-376.

上一篇: Nurse Education Toda...

下一篇: 怎么快速获取肺感染的细菌学结果?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