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H】滤泡淋巴瘤无化疗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时间:2025-09-16 12:27: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滤泡性淋巴瘤(FL)的治疗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性的转变,主要得益于新型无化疗策略的出现,这些策略挑战了传统的以化疗为主的模式;这一转变为新诊断患者以及复发或难治性(RR)患者提供了有前景的替代方案。现有数据支持从二线治疗开始采用完全无化疗的方案,使用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R2)或坦昔妥单抗-R2(tafasitamab-R2),而双特异性抗体(bsAbs)、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和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是二次复发后的可用选择。在不久的将来,双特异性抗体(主要与来那度胺联合使用)很可能被用作一线或二线治疗,可能完全取代免疫化疗,而CAR T细胞疗法将在特定高危患者中发挥作用。鉴于无化疗方案具有不同的毒性特征,可以期待更精细的预后评分,以便将患者分配到最合适的治疗中,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近日发表综述,探讨了滤泡性淋巴瘤新型无化疗策略在治疗中的潜力和优势,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还能减少长期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这些新型疗法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有望为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更乐观的治疗前景。
引言
滤泡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大多数患者(85%–90%)就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并在出现症状时需要全身治疗。尽管FL以惰性临床病程和对治疗反应良好为特征,大多数患者可存活数十年,但疾病持续存在复发风险,并且仍无法治愈。该疾病的临床病程非常异质:患者可能在治疗间经历长期缓解,也可能患有难治性疾病或频繁复发,这会显著影响总生存期(OS)。事实上,虽然预计三分之一的患者一生中仅接受一次治疗,但高达20%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因快速复发或耐药性FL而面临不良预后,从诊断起的生存期不到5年。预后不良的情况在首次治疗后2年内复发(POD24)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并且通常与组织学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HT)相关。对于经历多次复发的患者,也报告了类似的预后下降,从第二次复发起的中位OS为67.6个月。
鉴于预后的异质性,如今FL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尝试实现最佳的疾病控制,以逆转相当一部分高危患者的不良预后,并尝试避免长期并发症(主要是感染和第二恶性肿瘤)的风险,这些并发症可能损害低危FL人群的生存。到目前为止,现有的预后模型如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FLIPI2和PRIMA-PI无法在诊断时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从而阻碍了基于风险分层的个体化治疗。
多年来,使用化疗(主要是基于蒽环类药物或苯达莫司汀的方案)一直是FL治疗的支柱。如今,对于高肿瘤负荷、有症状的患者,建议将其与抗CD20单克隆抗体(mAb)联合作为初始治疗。使用免疫化疗(ICT)作为一线治疗可提供出色的疾病控制,约8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估计超过8年,但少数患者出现早期复发。化疗的选择可能会影响HT风险,因为有研究表明,与其他疗法相比,蒽环类药物可降低HT风险。到目前为止,新型无化疗方案的实际HT风险尚未得到广泛分析。
ICT也被确定为RR患者的首选方案。在这些情况下,患者通常使用替代的、非交叉耐药的组合进行再治疗,或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强化方案,如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ICT作为二线(2L)治疗的疗效已得到证实,但与一线治疗相比缓解率降低,中位PFS约为2年。最近发布的指南建议对首次挽救治疗后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患者进行ASCT巩固治疗,移植传统上主要考虑用于POD24患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SCT)目前是FL唯一的治愈选择,但由于移植相关的高死亡率和发病率,它在FL治疗中一直扮演次要角色,通常仅限于非常年轻、体能状态良好、达到第二次或后续缓解且缺乏其他治疗选择的患者。
尽管ICT在FL中具有高效力,但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人们对其实际获益提出了担忧:首先,目前尚无任何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单一治疗方式能够改变患者的总体死亡风险,例如在FOLL05试验中(比较几种ICT方案),在Gallium试验中(比较更强效的奥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在PRIMA试验中(在对一线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比较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与观察),以及在RELEVANCE试验中(无化疗组合R2与ICT用于一线治疗)。其次,在治疗阶段和随访期间,ICT存在安全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随着再次治疗而累积,并且是其主要限制。第三,许多新型非化疗药物已在FL中进行了评估,主要在RR病例中显示出高效力。这些药物包括新型裸或偶联mAb、免疫调节剂、表观遗传修饰剂、BTK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bsAbs)和CAR-T细胞疗法。尽管仍在等待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但这些无化疗方案可能会挑战传统的ICT疾病治疗方法,并且在精细预后评分指导下的这些新药给药,最终可能满足实现持久疾病控制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长期毒性的风险。
本综述探讨了FL中的无化疗疗法,从一线治疗开始,逐步推进到二线及后续治疗。强调了它们重塑治疗模式(图1)并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力。
新诊断患者的无化疗治疗
在21世纪初,抗CD20利妥昔单抗是首个获批的肿瘤免疫疗法。除了其广泛认可的联合化疗用于晚期有症状患者一线治疗的作用外,利妥昔单抗也作为单药疗法在低和高肿瘤负荷患者中进行评估。在一项针对低肿瘤负荷患者的随机研究中,Ardeshna等人比较了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与观察等待,显示利妥昔单抗能够实现延长无进展间期,延迟对二线治疗的需求,并以最小的毒性改善生活质量。单药利妥昔单抗也在高肿瘤负荷患者中进行了测试。在评估利妥昔单抗用于一线治疗的首项研究的长期随访分析中,45%的治疗患者获得了缓解,并在8年观察期后得以维持。SAKK35-03研究探讨了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持续时间:与标准的2年维持时间相比,延长利妥昔单抗维持时间并未观察到PFS的改善。与Martinelli等人的研究一致,最初接受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在中位观察时间10年后从未需要任何额外治疗。北欧淋巴瘤组两项试验的10年随访更新报告了类似结果,然而,该更新报告了20%的累积转化淋巴瘤发生率,这值得警惕。
因此,利妥昔单抗单药作为诱导治疗并维持长达2年可以认为是FL的第一个无化疗方法。即使尚未与ICT进行直接比较,但据报道,与更强化治疗相比,该方案在缓解率和PFS率方面疗效较低。此外,结局数据和转化率应谨慎解读,因为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患者选择。然而,在相当大比例的患者中观察到了有意义的临床获益,表明单药利妥昔单抗可能代表着不错的选择,至少对于体弱或老年患者而言。考虑到与标准ICT方案相比疗效降低,单药利妥昔单抗也可考虑用于不愿接受细胞毒性药物的特定患者。在后一种情况下,利妥昔单抗也可视为向二线或后续治疗中更有效的无化疗方案的安全过渡。
已有学者尝试评估其他无化疗方案在一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利妥昔单抗不同,没有其他单克隆抗体作为FL患者的初始单药治疗进行研究。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自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的组合(R2),其在随机II期RELEVANCE试验中与R-化疗在一线治疗中进行了比较,显示6年PFS(60% vs. 59%)和OS率(均为89%)相似。尽管R-化疗显示出略高的总缓解率(ORR)(65% vs. 61%)和完全缓解(CR)率(53% vs. 48%),但这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不影响长期结局或HT率。探索性分析证实了R2在不同亚组中的疗效,无论疾病分期、FLIPI评分或肿瘤大小如何。不幸的是,由于未能达到试验设计时所设定的优效性假设,RELEVANCE试验的结果无法用于在大多数国家批准和报销R2作为一线无化疗方案。RELEVANCE试验支持R2作为晚期FL的一种持久、有效、无化疗的选择,可在不牺牲疗效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毒性,这使其成为老年或有合并症患者的理想选择。基于这些数据,一些国家将R2纳入一线治疗的可行选择之中,而在其他地区,R2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作为标准二线治疗。
二线治疗中的无化疗方案
表1总结了目前RR FL中可用的无化疗方案。
单药利妥昔单抗和R2目前是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的仅有的两种用于既往接受过一线治疗后RR患者的无化疗方案。R2凭借III期AUGMENT试验在RR FL中获得首次批准,该试验比较了R2与R-安慰剂;ORR为78%,CR率为34%,中位PFS为27.6个月。这些疗效数据在第二项试验(MAGNIFY)中得到证实,该试验评估了包括R2维持在内的更长治疗计划。来那度胺与奥妥珠单抗的联合是可行的,但缺乏与R2相比的疗效数据。
最近的真实世界数据与AUGMENT试验的数据一致,从而在更大的研究人群中强化了R2方案的有效性。此外,在真实世界环境中,大包块疾病和利妥昔单抗难治性与较短的PFS相关。
R2也作为老年RR患者R-化疗后的维持治疗进行了评估,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相比,显示出不显著的临床获益和更高的毒性。
R2的可控性为其与其他无化疗方法的联合铺平了道路。最近公布的R2联合坦昔妥单抗(TafaR2)对比R2联合安慰剂的初步数据突出显示疗效有显著改善,导致其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后。坦昔妥单抗是一种抗CD19单抗,通过凋亡和免疫效应机制(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吞噬作用)介导B细胞溶解。坦昔妥单抗组的代谢CR率为49.4%,而R2组为39.8%,中位PFS分别为22.4个月和13.9个月,代表进展、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7%。该试验招募了32%的POD24患者和43%的抗CD20单抗难治性患者;在所有风险组中均观察到PFS获益。实验组中因不良事件(AEs)导致的停药率略高,并且仍在等待OS数据,但总体而言,坦昔妥单抗-R2可能是2L RR FL患者的一个强效且持久的无化疗治疗方案。
在评估现有无化疗方案在2L RR FL中的作用时,必须承认这些方案均未与ICT进行直接比较,而ICT长期以来一直是FL一线治疗后复发的标准方案。几项正在进行的III期试验旨在比较新型无化疗方案与标准疗法(包括ICT的使用)的疗效,它们有望填补这一空白(表2)。类似地,在使用R2挽救治疗后进行ASCT的作用尚未确定,并且随着新的基于免疫治疗的方案在二线治疗中可用,其作用将日益受到质疑。
目前而言,即使无法在此背景下准确评估无化疗方案的疗效,但免疫疗法优异的安全性特征和可控性,加上其有前景的疗效,仍然有助于将首次复发确定为在FL中开始无化疗管理的时机。此外,有证据表明某些ICT可能会损害后续治疗的疗效,特别是在快速复发/进展的患者中,这将有助于迅速减少ICT在二线治疗中的使用。
出于同样的原因,并且随着三线治疗中新药的可用,ASCT在FL治疗中的作用预计将仅限于这些药物不可用的地区。
三线及后线(3L+)RR FL的无化疗方案
几种新的无化疗方案已被证明在多线复发FL中具有显著活性。这些方案大多数是专门为3L+患者开发的,并且已添加到上述描述的联合方案(即R2或TafaR2)中,但如果之前未使用过,它们也可以考虑用于更后线的治疗。其他在3L+背景下开发的无化疗选择包括小分子抑制剂、表观遗传调节剂、新单抗、T细胞衔接疗法和CAR T细胞疗法。
B细胞受体(BCR)信号传导抑制主要通过PI3K抑制剂(PI3Ki)和BTK抑制剂(BTKi)实现。PI3Ki在引起初步兴趣并获得RR FL批准后,由于其毒性特征,已被很多监管机构撤回。单药BTKi 伊布替尼最初在RR FL中进行了评估,结果令人失望,直到下一代分子显示出更有前景的效果,尤其是作为联合治疗。第二代BTKi 阿可替尼与R2联合使用时显示出75.9%的ORR和42.9%的CR率,但严重AE的频率引起了值得在更大规模试验中进一步研究的担忧。在ROSEWOOD试验中,另一种第二代BTKi 泽布替尼与奥妥珠单抗联合在≥2线治疗后RR FL中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ORR为69%,优于奥妥珠单抗单药的46%。联合组的CR率为39%,而单药组为19%。该联合方案还显著延长了PFS,中位PFS为28.0个月,而奥妥珠单抗为10.4个月。这些发现再加上泽布替尼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导致了FDA和EMA的批准,其作为联合疗法也值得进一步发展。
对FL中抗凋亡蛋白BCL-2过度表达的认识促使了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在这一背景下的研究。然而,早期试验显示,当与苯达莫司汀联合使用时,疗效有限且毒性高,导致维奈克拉在FL中的未来相当不确定。
表观遗传调节因子(如EZH2)突变在FL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推动了靶向治疗的发展。口服EZH2抑制剂他泽司他以可控的安全性特征提供了临床获益,正在成为RR FL的关键疗法。一项早期II期试验显示了对EZH2突变患者的显著获益以及对野生型EZH2(EZH2wt)患者的活性,表明其具有更广泛的潜力。一项匹配分析证实了其强效疗效,EZH2突变患者的ORR为71%,EZH2野生型患者为50%,并且在调整基线差异后PFS相似(EZH2突变为14.8个月,EZH2野生型为14.3个月)。安全性数据突出了他泽司他的耐受性,具有可控的治疗相关AE,如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贫血,且无治疗相关死亡。这些发现导致其在两线既往治疗后获得FDA批准,并使其能够在RR和一线环境中作为联合疗法发展:他泽司他-R2显示出有希望的初步结果,他泽司他联合双特异性抗体或化疗。
在新的单抗中,在一线治疗后经历POD24或两线或更多线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中,靶向CD19的抗体-药物偶联物Loncastuximab tesirine联合利妥昔单抗显示出初步活性。一项II期试验观察到CR率为67%,且无安全性问题。这些早期发现值得进一步发展。
T细胞衔接器是基于抗体的构建体,旨在将免疫效应细胞与其靶点桥接,从而将免疫反应重定向至肿瘤细胞。
BsAbs是T细胞衔接器,代表着FL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并在临床研究中迅速获得关注。研究抗CD3/CD20 bsAbs(包括莫妥珠单抗、epcoritamab和odronextamab)的临床试验已显示出作为独立治疗在RR FL患者中的良好疗效,并且正在进行的试验正在探索它们联合方案的疗效。一种新型抗CD3/CD19 BsAb(AZD0486)正在开发中。
莫妥珠单抗是首个获得FDA和EMA批准用于既往接受过两线治疗的RR FL的bsAb。一项I期研究证明了静脉注射固定疗程莫妥珠单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首选阶梯递增给药方案以优化疗效并减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莫妥珠单抗的批准基于一项II期试验,该试验纳入90名中位既往接受过三线治疗的患者,大多数患者对末线治疗难治(69%)或双重难治(53%)。中位首次缓解时间为1.4个月,ORR和CR率分别为80%和60%;3年PFS为43%。常见AE包括低级别CRS(44%);3-4级AE罕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7%)和低磷血症(17%)。47%的患者发生严重AE,但仅4%因AE停药。在所有亚组中均观察到临床获益。长期数据显示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35.9个月,36个月时OS为82.4%。
莫妥珠单抗目前正在研究作为RR FL的皮下固定疗程治疗,与来那度胺、泽布替尼或维泊托珠单联合使用。
与莫妥珠单抗相比,epcoritamab和odronextamab为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在中位随访17.4个月时,EPCORE NHL-1研究表明,epcoritamab能够实现82%的ORR,62.5%的患者达到CR。此外,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较高,并与未达到中位PFS相关。1-2级CRS发生率为65%,而3级CRS仅2%,无4级或5级事件,表明毒性可控。在既往接受过四线或以上治疗、双重难治或对末线治疗难治的患者中,缓解率略低。Epcoritamab可以皮下给药是一个显著优势,可通过延迟和降低峰值细胞因子水平来降低CRS风险,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这些结果使得epcoritamab能够作为联合方案而发展。EPCORE NHL-2试验I/II期的最新结果显示,epcoritamab–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在RR FL中实现98%的ORR,87%的CR率,且不受风险分层影响。Epcoritamab已获FDA和EMA批准用于两线既往治疗后的RR FL,并且目前有两项III期试验正在比较RR环境下epcoritamab-R2与R2(NCT05409066)以及一线环境下epcoritamab-R2与R2与ICT(NCT06191744)。此外,II期试验正在评估epcoritamab-他泽司他(NCT06575686)和epcoritamab-R-泽布替尼(NCT0656596)在RR FL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ELM-2试验中,odronextamab显示出80%的ORR,CR率为73。这些强劲的疗效结果伴随着持久缓解,中位DOR为22.6个月,中位PFS为20.7个月。CRS风险与其他bsAbs相似,但观察到较高的感染率(41%为3-5级)。至于epcoritamab,必须考虑到ELM-2试验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严重影响。ELM-2数据导致EMA批准用于RR FL,并构成了正在进行的OLYMPIA-1试验(比较单药odronextamab与R-化疗)、OLYMPIA-2试验(比较odronextamab-化疗与R-化疗用于未经治疗的FL)和OLYMPIA-5试验(比较odronextamab-R2与R2用于RR FL)的理论基础。
总之,莫妥珠单抗、epcoritamab和odronextamab显示出可比的缓解率,风险类别之间无差异,且中位至缓解时间短。随访数据仍然有限,但表明缓解持续时间超过2年。这些产品也显示出相似的毒性特征,约一半患者出现CRS,但主要是1-2级,且仅限于第一个周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感染是主要的毒性,epcoritamab和odronextamab观察到更多致命感染,尽管主要与COVID-19相关。在这些药物之间的主要差异中,必须考虑给药途径、皮质类固醇预防的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这些可能会影响治疗选择。目前可用于epcoritamab的皮下给药可能更受患者和输液中心的青睐,而给药方案可能更有利于莫妥珠单抗。第一个周期内皮质类固醇的暴露量方面,epcoritamab(1600 mg泼尼松)和odronextamab(180 mg地塞米松)显著高于莫妥珠单抗(60 mg地塞米松)。减少类固醇暴露加上固定疗程给药可能会降低感染风险,因此更有利于莫妥珠单抗。目前尚无关于bsAbs在FL中实际应用经验的发表,注册研究的更长期随访数据和真实世界研究可能为这些药物的长期疗效和毒性提供宝贵信息。
CD19 CAR T细胞疗法是另一种无化疗方法,已显著改善淋巴瘤的治疗。三种CAR T细胞构建体,axicabtagene ciloleucel (axi-cel)、tisagenlecleucel (tisa-cel) 和 lisocabtagene maraleucel (liso-cel),在RR FL中均显示出显著活性。
在ZUMA-5试验中,axi-cel在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 FL患者中显示出94%的ORR,CR率为79%。78%的患者发生CRS,其中6%经历严重CRS(≥3级),56%经历神经系统事件,包括15%患有严重神经毒性(≥3级)。ZUMA-5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中位DOR为38.6个月,36个月OS率为75%,中位PFS为40.2个月。Axi-cel的安全性特征包括可控的CRS和神经毒性,通常通过支持治疗(如托珠单抗和皮质类固醇)来缓解。此外,来自CIBMTR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在更广泛的真实世界队列中证实了类似的疗效和毒性结果,从而强化了ZUMA-5的临床发现。
在ELARA试验中,tisa-cel实现69%的CR率和86%的ORR^。中位随访53个月,整个队列的估计45个月PFS为52.9%(POD24患者为45%,双重难治性FL为52.9%)。常见AE包括CRS(49%,均为1-2级)和神经系统事件(4%,其中1%为≥3级),这些事件均可控。
TRANSCEND-FL研究是对RR FL进行的最大规模的CAR T细胞疗法评估,报告显示在接受过多线治疗的患者中,liso-cel的ORR为97%,CR率为94%。这些结果在各个亚组中一致,包括具有高危特征和双重难治性疾病的患者。Liso-cel的安全性与tisa-cel相似,严重CRS(1%)和神经毒性(2%)发生率低,并且13%的患者在门诊环境中管理。中位至缓解时间仅为1个月,并且疗效保持强劲,在中位随访18.9个月时未达到中位PFS或DOR。
总体而言,II期CAR T细胞疗法试验已证明其疗效,其安全性特征似乎更倾向于tisa-cel和liso-cel而非axi-cel。现有的最长随访显示45个月PFS率为52.9%,初步数据表明,在长期随访期间,淋巴瘤特异性死亡似乎不常见。然而,CAR T细胞疗法在FL中的治愈潜力仍有待充分阐明。
正在进行的III期CAR T细胞疗法试验(axi-cel的ZUMA-22和tisa-cel的LEDA)旨在将这种方法与标准护理治疗R-化疗和R2进行比较。
尽管数据有限,但真实世界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临床试验的发现。CIBMTR报告称,接受axi-cel治疗的患者ORR为84%,CR率为84%,毒性发生率与ZUMA-5相似,包括更严重的神经毒性发生率更高。法国DESCAR-T注册中心也报告了tisa-cel在3L+ FL患者中的良好结果,CR为88%,重度CRS(1%)和神经毒性(4%)极少。
总体而言,CAR T细胞疗法目前是bsAbs在经过两线治疗后的RR FL中的主要替代方案。与bsAbs(这是一类可在门诊环境中多次输注的即用型药物)不同,CAR T是一种一次性疗法,但它在制造时间要求、短期转移到合格医疗中心以及潜在的长期感染和继发肿瘤风险方面存在挑战。
与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时间至关重要),长的转诊至输注时间可能在治疗选择中起较小作用,而主要依赖于疗效和毒性的最佳平衡。bsAbs和CAR T之间的直接比较将支持这一选择,但不太可能进行头对头的试验。因此,人们热切期待上述试验的更长期随访和真实世界证据,以澄清这些药物的治愈潜力和长期毒性。
到目前为止,苯达莫司汀暴露的时机可能指导这两种选择,因为已知与bsAbs不同,苯达莫司汀可以降低CAR T细胞疗法的疗效。当怀疑组织学转化时,即使没有活检证实,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CAR T细胞疗法。
这两种疗法都涉及高昂的成本,初步证据倾向于莫妥珠单抗优于CAR T。展望未来,正在进行的试验(表3)可能会在早期将bsAbs作为联合疗法进行排序,并将CAR T细胞疗法留给后续复发的特定患者,从而解决CAR T/bsAbs的困境。最后,考虑到所有可用的选项和关于bsAbs再治疗的初步数据,预计alloSCT将只在个别病例中被考虑。
总结
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格局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一变革由新型无化疗疗法的出现推动,这些疗法挑战了传统的化疗治疗模式。本文描述了从一线治疗开始就可以考虑的无化疗选项。尽管ICT仍然是FL一线治疗的合理选择,但现有数据已经表明,从二线RR FL开始就可以采用完全无化疗的方案。尽管从第二次复发开始有多种无化疗选项可供选择,但目前可用于二线治疗的选项仍然很少。然而,一旦tafa-R2的批准完成,以及其他正在进行的III期试验结果公布,这种情况可能会很快改变。在这种情况下,bsAbs的使用(主要是与来那度胺联合)可能会主导二线治疗,并且在疾病进展迅速的患者中CAR T细胞疗法可能会发挥作用。然而,由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符合T细胞衔接剂或CAR T的条件,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更传统的无化疗方案(R2、tafa-R2、奥妥珠单抗-泽布替尼)是很好的选择。
在未来,当正在进行中的新诊断患者随机试验得出结论时,或许会看到更多的变化:目前至少有三项大型随机研究正在招募未治疗的FL患者,以比较bsAbs的疗效,无论是作为单药还是与来那度胺或标准ICT联合使用(表3)。单药莫妥珠单抗或epcoritamab + R2作为一线治疗的II期研究的初步结果在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方面非常有希望。然而,在完全转向基于新型药物的无化疗策略之前,还是建议要谨慎行事。尽管FL对大多数患者来说仍然是不可治愈的,但患者仍然可以享受长期生存和良好的生活质量,这些已经可以通过目前可用的传统方案实现,直至无化疗革命预期的变化通过真实生活研究和长期随访得到仔细评估。此外,可靠的预后评分和经过验证的最小残留评估应该指导向个体化无化疗治疗的转变。
持续的创新、合作和对公平的承诺对于实现这些进步的全部潜力至关重要,最终可能会改变这种历史上不可治愈疾病的患者的前景。
参考文献
Luminari S, Barbieri E, Nizzoli ME. Towards a chemo-free approach for follicular lymphoma. Br J Haematol. 2025;00:1–10. https://doi.org/10.1111/bjh.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