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奶”变“毒奶”,一口下去,高烧半月、肝脾肿大!
时间:2025-09-25 15:41: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病历摘要
患儿,男,2岁7个月,主因“发热、多汗12天,发现腹部膨隆5天”门诊入院。
现病史
患儿1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多于每日中午至下午发热,体温 38~39℃,发热时出汗明显,无咳嗽、流涕,无呕吐、腹泻,未诉肢体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贫血,肝功能转氨酶增高(均未见化验单),予以对症治疗,具体治疗不详。
5天前发现患儿腹部较前膨隆,腹部彩超提示肝脾大,腹腔少量积液,骨穿未见异常(未见报告单)。
1天前患儿在当地医院查布氏杆菌初筛(+),考虑布氏杆菌病,遂就诊我院,急诊以“布氏杆菌病”收入院。
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反应可,食纳欠佳,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
患者曾至内蒙古(牧区)喝过“新鲜羊奶”。
体格检查
贫血貌,颈软无抵抗,颈部可触及数个黄豆大小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好,无触痛。肝肋下4cm,质软,边缘锐,表面光滑,脾肋下2cm,质软,边缘锐,表面光滑。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Kernig征阴性,Brudzinski征阴性,双侧Babinski征阴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4.69×10⁹/L,NE% 37.72%,LY% 56.35%,HGB 84.0g/L,PLT 266.8×10⁹/L。CRP 0mg/L。Ret% 4.7%。异型淋巴细胞4%。肝功能:ALT 300.9U/L,AST 187.1U/L,TBIL 35.4μmol/L,DBIL 24.8μmol/L,TP 60g/L,ALB 24.7g/L。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血培养(双侧):布氏杆菌。嗜肝病毒相关检测:HBsAg、抗HCV、甲丁戊肝系列(抗HAV-IgM、HDV-Ag、抗HDV-IgG、抗HDV-IgM、抗HEV-IgM)均阴性。抗EB病毒抗体IgM阴性。套氏系列(TOX-IgM、RV-IgM、CMV-IgM、HSV-I-IgG、HSV-II-IgG)未见异常。PPD试验:阴性。
腹部超声:肝脏左叶厚径61mm,长径81mm,右叶斜径127mm。肝表面尚光滑,肝内回声较增强,光点反射稍增粗。脾脏肋间厚37mm,肋下38mm。腹腔未探及明确腹水。超声提示:肝大、脾大。胸片:双肺纹理增多。
诊断
布氏杆菌病、肝损害、低蛋白血症、贫血(中度)。
治疗经过
1. 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退热支持。
2. 病因治疗:利福平10mg/kg qd,口服及复方新诺明20mg/kg bid,口服抗感染治疗。
3. 肝损害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保肝,白蛋白输注纠正低蛋白血症。
4. 贫血治疗:口服铁剂改善贫血。
转归
患儿入院第4日体温正常,入院第6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入院第14日复查肝功能正常,肝脾较前有回缩,贫血改善,2次血培养均为阴性。临床一般情况好,予出院。嘱出院后继续口服利福平+复方新诺明,总疗程6周。
随访
后期于当地医院定期复查,未再复发。
病例分析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临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等。传染源主要是动物食品,即羊、牛和猪等,其他动物如犬、麋鹿、骆驼、马等也可称为传染源。该病亦可通过病畜密切接触传播。病畜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环境后,细菌可经消化道、体表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传播至人。人群对布氏杆菌普遍易感。
该病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周,平均为2周。表现为发热、多汗、厌食、乏力、头痛、肌痛、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等,热型以弛张热最多,波浪热虽仅占5%~20%,但最具特征性。多汗常见于深夜或凌晨,当体温急剧下降时出现大汗淋漓,且常伴特殊气味。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可见痉挛性疼痛。体检常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大。
约30%布氏杆菌病患者会出现局部感染病灶,并可累及全身任意器官或系统,其中以骨关节受累最为常见,特别是骶髂关节炎,关节疼痛常累及骶髂、髋、膝、肩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刺痛。其余表现还包括脊椎炎、周围关节炎、骨髓炎等。累及生殖泌尿系统占所有病例的2%~20%,如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肾小球肾炎、肾脓肿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占2%~7%,包括周围神经病、脑膜脑炎、精神症状、颅神经病变、舞蹈症等。
该患儿曾至布氏杆菌病疫区,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并且喝过当地羊奶,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肝脾大、淋巴结肿大,伴有肝功能异常、贫血表现。在布氏杆菌病中,骨关节受累最为常见,而此病例中无骨关节受累表现。有报道称,出现不同症状的部分原因是不同菌株的布氏杆菌致病性不同。
人布氏杆菌病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 如下:
(1)疑似诊断:符合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关节痛、头痛、乏力、厌食、肌痛、体质量减轻、关节炎、脊椎炎、脑膜炎或局灶器官累及心内膜炎、肝脾大、睾丸炎 / 附睾炎等),且流行病学相关,如发病前患者与疑似或确诊动物、患者或污染动物制品、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生活在布氏菌病流行区,与菌苗的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等。
(2)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基础上有筛查试验阳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3)确诊: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有确诊试验阳性(从血或其他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布氏杆菌属)。
(4)隐性感染: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病的治疗如下:儿童(8岁以下):建议使用复方新诺明儿科悬液(8~40mg/kg,qd,口服6周)+ 利福平(10~20mg/kg,qd,口服6周)或者复方新诺明儿科悬液(8~40mg/kg,bid,口服6周)+ 庆大霉素(5mg/kg,qd,肌内或静脉注射7~10 天)。
布氏杆菌病难以早期诊断,主要是由于本病早期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诊断疾病的同时,还需做鉴别诊断。本病例特点为男性婴幼儿,以发热、多汗、肝脾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肝功能损害、贫血。需与淋巴结结核、肺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嗜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相鉴别。
在排除相关疾病的同时,流行病学史询问尤为重要,该患儿曾至布氏杆菌病疫区,结合临床表现,可及时做出早期诊断并予规范治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Shakir R. Brucellosis. J Neurol Sci. 2021;420:117280.
[2] Zheng R, Xie S, Lu X,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China. Biomed Res Int. 2018;2018:57129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