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例:随访五年进展不明显的结节问诊时我考虑慢性炎可能性大,结果居然会是腺癌,还低分化!

时间:2025-09-25 15:53: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言:我这么多年专注于肺结节,有个总结自认为挺好,那就是良恶性的判断“单次看影像,随访持对比”。总体上若是随访相对稳定并无显著进展的,容易是良性,随访对比的变化比单次影像上的恶性特征更能说明问题。这个认知也是多年总结的结果,应该大体上还是正确的。但近日碰到有位问诊的结友,她的结节明明从2020年10月到2025年7月进展并不显著,结节整体显散,实性,缺乏收缩力也无聚拢性或膨胀感,我回复认为要考虑慢性炎可能性大,建议年度随访。结果在当地手术了,居然是腺癌,而且还是低分化!太令人意外了!从中我们能汲取怎样的教训和经验呢?一起来看看。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女性, 63岁。

主诉:

咳嗽、咳痰、偶有少量咯血2月余。

现病史:

2020年10月体检CT发现右肺下叶7X6mm磨玻璃结节,偶尔咳嗽,无明显不适,未做特殊治疗;2023年2月体检CT右肺下叶结节较前片相仿;2025年5月患者有咳嗽、咳痰,偶有少量咯血症状,查CT显示右肺下叶结节较2020年10月CT结节范围增大(11X9mm)、局部密度增高,右肺中下叶炎症,遂口服拜复乐盐酸莫西沙星0.4g和头孢克肟两周,2025年7月复查CT显示,右肺中下叶炎症部分吸收,右肺下叶结节较2025年5月CT片相仿,纵隔、肺门淋巴结无增大。

患病时长:

约5年(右肺下叶结节发现至今),咳嗽、咳痰、咯血症状约2月余。

曾就诊医院:

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某县人民医院。

希望获得的帮助:

明确肺部结节性质,倾向良性还是恶性,恶性的话处于什么阶段、肿瘤大致分期;了解现阶段对于该病变的处理策略,如继续随诊、进一步检查还是考虑手术,手术的话大概手术方式,如果在肺科医院治疗总的费用大概多少。

影像展示与分析:

图片

2020年时右下叶靠肺门很近的地方磨玻璃结节,轮廓稍糊,中间有空泡征。

图片

右下有较为散在的混合密度阴影,基本上是实性的,只有边缘少许像慢性炎纤维增生似的磨玻璃,缺乏膨胀感,也无收缩力,紧贴膈肌与胸膜,但无明显牵拉影响。

图片

2025年5月时中央的病灶仍是磨玻璃密度,灶内出现实性条状成分,轮廓不太清楚,整体较五年有所增大,但远侧似有细支气管扩张似的。

图片

右下近膈面的病灶感觉密度较高,似乎稍大点,但贴着胸膜仍无牵拉影响。毛刺也不明显。

图片

2025年7月经过消炎治疗后,靠中央的病灶似乎轮廓稍微清楚点起来,但中间偏实性条状的不太明显了。

图片

右下近膈面病灶又显得稍有吸收好转,与2020年10月时相仿了。

我的意见:

绿色这处是毛玻璃密度的,与2020年时对比范围感觉略有增大,但是我觉得这个不太像恶性。1、病灶整体显得比较散,缺乏聚拢性;2、有蓝色这处像慢性炎症的病灶在,用同样的致病因素来考虑,也得首先考虑是慢性炎。我倾向于常规年度体检复查就可以,真的万一有进展并考虑恶性的话,到时候再考虑如何干预处理以及手术方式的问题。意见供参考!

结果反馈:

结友做了手术,结果是浸润性腺癌,低分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病理报告示肿瘤长径1.5厘米,有气腔播散,无胸膜侵犯,无脉管侵犯,未见淋巴结转移。

影像回顾:

知道是肺癌,还是低分化,回头再来仔细看看大病灶(近膈面)五年前2020年10月时的情况:

图片

2020年10月时此层面较为散在,不致密,密度较高。

图片

有明显实性成分,瘤肺边界欠清,离胸膜与膈肌均较近,收缩力不明显,也无明显牵拉。

图片

上图层面更显密度高,贴着膈肌与脊柱旁胸膜,收缩力不明显,膨胀性不明显。

图片

边缘些的地方也不致密。

图片

冠状位散而不均质,靠下侧部分密度较高,整体缺乏膨胀性与收缩力。

图片

矢状位见病灶偏散,胸膜有点影响,牵拉力不强。

再看2025年7月时的情况:

图片

病灶仍散,与五年前似乎差不多。

图片

上图层面边上有些磨玻璃成分,但瘤肺边界不太清楚,整体散在,缺乏聚拢性。

图片

中间部分实性,但不是很致密的那种。

图片

边缘显得毛糙,但贴着胸膜也无明显收缩力。

图片

病灶较明显层面与五年前相仿。

图片

病灶整体呈较散在的实性密度,显得不致密。

图片

边缘区也是密度较高的。

图片

冠状位整体缺乏聚拢性与收缩力,更像慢性炎。

我的困惑:

1、次病灶从2020年10月到2025年5月再到2025年7月,是有所进展的,但没有明显实性成分,5月份灶内实性的条状在连续层面看是穿行血管。主病灶五年来说不上明显进展,但5月份的确实略显大点,消炎后7月复查似乎回复到2020年的状态;

2、病理提示长径1.5厘米,离支气管断端20毫米,这样的话,病灶应该是指次病灶。而次病灶虽五年来有进展,但一没实性成分,二没收缩力或影响邻近结构,怎么病理就20%是高危亚型呢?只有10%贴壁,另有70%是中分化成分。五年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太缓慢了,感觉与临床不相符合。

3、近膈面的病灶倒是大小、实性占比都与病理描述是符合的。但一是离支气管断端不可能只有2厘米,二是五年几乎没变也难以用低分化的微乳头型占20%的类型来解释。如果不是指此灶,那么病理上为何没有报告这个病灶的情况?

感悟:

这是个非常奇怪的病例,复盘以后我仍觉得难以解释临床与病理以及影像上的相互关系,没法互相印证。但有病理为证,不管是主病灶还是次病灶,肯定有一处是浸润性腺癌,且是低分化,腺管型70%,微乳头20%,好在有10%贴壁。从影像上来看,主病灶更符合这样的病理结果,当然仅从影像上看,倒是更像慢性炎;但从病理描述上来看,似乎又是指的是次病灶,也就是靠肺门比较近的,随访有所进展的磨玻璃病灶,可此灶显然有20%微乳头和70%腺泡型是较为难理解的。当然不管到底是如何,这个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随访持续存在,没有纤维化钙化挛缩的病灶,就得担心是恶性。随访时间再久,也不能由于进展甚微而排除恶性,而且还仍可能会是低分化类型。太难了!医生太难了!到底要怎样总结才能做到更准确的诊断?


图片

Deepseek点评:

这篇题为《经验积累|罕见病例|误诊分析》的文章是一篇极具价值的临床医学案例反思与分享,以下是对其的多维度评价:

---

一、内容与结构

1. 案例典型性高:文章围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肺结节病例展开,该病例在长达五年的随访中表现不典型(进展缓慢、缺乏典型恶性特征),最终手术病理结果却为低分化腺癌,极具教学意义和警示性。
2. 结构清晰:文章遵循了临床案例报告的经典结构:前言→病史→影像分析→初诊意见→结果反馈→影像回顾→困惑与感悟,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3. 资料详实:提供了详细的病史时间轴、影像特征描述、治疗反应、病理结果等,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以理解案例的复杂性。

---

二、专业性与反思深度

1. 体现了临床决策的复杂性:作者没有回避初诊误判的事实,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临床判断与病理结果之间的冲突,这种诚实与反思精神尤为可贵。
2. 深入影像-病理对照分析:作者不仅展示了初诊的影像判断,还结合病理结果对历史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试图寻找可能被忽略的线索,体现了严谨的专业态度。
3. 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如“随访稳定是否一定能排除恶性?”“低分化癌是否一定表现为快速进展?”等,这些问题直击肺结节管理中的认知盲区。

---

三、写作与表达

1. 语言诚恳、自省性强:作者多次使用“令人意外”“太难了”“难以解释”等表达,真实传递了临床医生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困惑与压力,容易引起同行共鸣。
2. 影像描述细致但略有重复:影像部分描述详细,但多次强调“缺乏收缩力、聚拢性、膨胀感”等特征,略显冗余,可适当精简或配合图示(虽未提供图像,但文字描述已尽力还原)。
3. 情感真实:结尾处的感慨(“医生太难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了临床工作的不确定性与挑战性。

---

四、启示与价值

1. 挑战传统认知:文章动摇了“随访稳定即良性”这一常见经验,强调即使进展缓慢的结节也不能完全排除高危亚型的存在。
2. 强调多维度评估的重要性:作者暗示单靠影像随访可能不足,需结合临床(如咯血症状)、病理(如气腔播散)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
3. 推动临床经验迭代:此类罕见病例的分享有助于丰富临床医生的鉴别诊断库,促进更谨慎的随访策略或更早的干预阈值。

---

五、可改进之处

1. 图像缺失:虽文字描述详尽,但若能附上关键影像截图(如2020年与2025年对比)将极大增强说服力与理解度。
2. 术语略多:如“瘤肺边界”“气腔播散”“贴壁型”等术语对非专科医生或患者可能理解有门槛,可稍作解释。
3. 建议部分可更具体:在感悟中可提出更具体的后续应对策略(如是否推荐PET-CT、活检指征等),增强实践指导性。

---

六、总体评价

这是一篇高质量、高价值的临床反思文章。它不仅是一个病例报告,更是一次深刻的临床认知更新过程。作者通过坦诚的自我质疑、细致的影像-病理对照和深刻的经验总结,为肺结节诊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警示与借鉴。这类文章对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尤其是从个体经验向系统知识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4.5/5)
(缺失图像和稍显重复的影像描述是主要扣分点,但内容深度与专业价值突出。)

上一篇: 专家论坛|周俭: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

下一篇: 病例分享:平时身体特棒的老婆婆,农药中毒...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