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骨科医生吐槽:查肋骨骨折,开胸部检查不给扫全,非得胸部+上腹部!9月起,CT三维重建不允许单独收费,医生们如何应对?
时间:2025-09-25 15:52: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查肋骨骨折,开胸部检查不给扫全,
非得胸部+上腹部!
医生吵翻了
胸部检查竟然不包括全部肋骨?这是令很多医生和普通网友困惑的地方。
近日,重庆某三级医院一名影像科医生发文表示:“今天骨科门诊医生与放射科医生吵了一架。事情缘由是,骨科医生给一位患者开了上腹部,想要了解膈下肋骨有无骨折。放射科医生出报告时,认为看肋骨只看下面的肋骨不看上面的肋骨,多少有些难为人,就给骨科门诊医生打了电话说这样开单不好。”
“不料骨科医生十分冒火,直接怼道:患者需要查全部的肋骨,我开胸部检查时,你们又不扫下面肋骨,非要开胸部+上腹部,你们才把肋骨扫完,所以我现在都是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决定开单部位的。”

这名影像科医生评价表示,实际上双方都没有错,原来影像检查没降价前,放射科扫肋骨都是按一个部位收费,但现在每个部位降价一半,就要严格按照医保制定的部位,想查全部肋骨,必须是胸部加上腹部扫描才能包全。所以大家都没错,一个为了不过度检查,一个严格遵守医保规定。
开胸部检查不能查完全部肋骨,想把肋骨查完,得开两个部位胸部+上腹部,这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
山东一名医生表示:“查肋骨要开胸部+上腹部会被患者认为是过度医疗,肋骨就是肋骨,为啥还开个上腹部?只开一个胸部为什么就不能给查全?你们胸部CT不包含整个胸腔吗?反正我们这开一个肋骨,就能把所有肋骨都看完整。”
安徽黄山某县级医生立刻反驳称:“医保局规定,只能按照医保局罗列的检查部位来检查收费,胸部CT肯定是包括整个胸腔的,但是不能包括全部肋骨,胸腔是由胸廓与膈所围成的比较大的空腔,说白了大致就是肺、心和大血管所在的范畴。肋骨有一部分在膈肌以下,不在胸腔的范畴,所以要加一个上腹部!”
河南一名医生认为:“这有啥好吵的,想扫完所有肋骨,本来就得开胸部+上腹部两个部位呀,这早就是共识了。胸部扫描范围只到肋膈角,只有开到上腹部才能把所有肋骨包全,医学影像技术这本书、医保局的CT检查部位和扫描范围都写的很清楚。”
“全部肋骨的检查部位就是胸部+上腹部,若是你们还延续自己的土政策,那今年不行了,今年是全国统一,部位必须按照规定的来。”
重磅!9月起,CT三维重建不允许收费
已有医生开不出CT扫描三维重建的项目
其实这还真没啥好吵的,大家都知道,胸壁的骨骼结构由12对肋骨、胸骨、锁骨、肩胛骨和脊柱构成。第1-7对肋骨在前后方分别与胸骨和脊柱形成关节,第8-10对肋骨在前方与肋软骨相连,底部的第11对肋骨、第12对肋骨前方游离,称为“浮肋”。
对于疑似肋骨骨折或胸壁创伤患者,有的医生会开胸部X线检查,这主要是为了排除合并伤(如气胸、血胸),其次是确认有无肋骨骨折。标准的后前位及侧位胸片可识别部分肋骨骨折,但总体敏感性较差,胸部X线通常会低估肋骨骨折的数量,可能会漏检非移位性骨折,尤其是难以识别肋软骨处的骨折和隐匿性肋骨骨折。
其实,像上文中想要明确肋骨有无骨折,最好的检查是胸部CT平扫及肋骨三维重建检查。胸部CT显示肋骨骨折部位和数量的准确度很高,可以发现隐匿性肋骨骨折和迟发性肋骨骨折,可以进一步了解肋骨骨折有无移位/错位,还可以判断有无合并或继发性胸腔或腹腔脏器损伤。
所以,简单、实用、有效的判断有无肋骨骨折及其骨折严重程度,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就是胸部CT平扫及肋骨三维重建。
笔者真的非常好奇,也很想问上文中的骨科医生,如果想判断有无肋骨骨折,为什么不开一个胸部CT平扫及肋骨三维重建呢?这可是诊断肋骨骨折的金标准呀!
9月2日,陕西一名医生突然发文,犹如一声惊雷,解答了笔者的困惑。
他在文中表示:“肋骨骨折患者再也开不了CT扫描三维重建了!9月1日,我出门诊,一位先天性胸椎侧弯的患者来就诊,男性,50岁,四肢肌力感觉正常,我习惯性的给患者开胸椎三维CT扫描重建检查,在工作站中没有找到这个项目,不能开了!在8月份的门诊时,肋骨骨折、胸椎侧弯都能顺利开这个三维重建检查单的,现在只能开单纯的平扫了。”

医生工作站影像检查项目中已没有三维CT扫描重建
对于骨科来说,CT三维重建太重要了,特别是骨关节及脊柱的骨折和畸形的诊断,就像上文中的肋骨骨折,没了肋骨三维重建,你是真可能看不清!
根据多家三甲医院放射科反馈,现在不少公立医院的放射科都开不出三维CT扫描重建检查了,这是因为随着全国影像学检查项目价格下调,取消了CT三维重建这项检查的收费,不允许收费,医院自然没法做这个检查,因为没有收费项目可选。
例如,陕西省医保局就发布《关于整合规范放射检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陕医保函【2025】160号),自2025年8月31日起执行的新政策中,CT三维重建不再单独收费,而是包含在CT平扫或增强扫描的主项目费用中。
全国影像检查收费大降价
影像科医生如何应对?
进入9月以来,影像检查的变化太大了。
在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影像检查收费一降再降,收费标准分别为50、40、41元,和之前的上百元相比,降幅巨大。上海则按照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设定了50、43、35元的价格标准。
在重庆,多家医院表示:除了降价,收费的检查部分也进行了大调整。有关放射科最新收费项目调整中规定,上肢摄片,只能按一个部位收费。这意味着,同时检查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都只能按一个部位收费,而在调整之前,是按三个部位收费。
广东的多位医生则表示,同一次X线摄影成像检查中,每部位的第2个、第3个体位各按照50%收费;同一部位如需拍摄3个以上体位,按3个体位收费;上海则提出,每部位涉及多体位曝光的,最高计费不超过1倍。也就是说,患者拍了3-4个体位,三级医院最高收费为固定值。针对“磁共振(MR)平扫”,广东则提出超过3个部位时,只按3个部位收费。
上海医生也表示,9月来他们医院的影像检查变化也很大。对于拍片子,一次检查多部位的,第2、第3部位分别按75%、50%计收,第4部位及以上不再计费。此外,做血管CT造影成像、一次检查多血管时,第2根血管按50%计收,第3根血管按25%计收,第4根血管及以上不再计费。
现在,就一个指导思想:医疗服务价格要有大变化,对以设备物耗为主或历史价格偏高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要予以下调,而对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或历史价格偏低的项目,则予以增加。
毫无疑问,影像科依赖设备、看重设备、指望设备创收,在全国性的影像检查收费大降价的时代,影像科医生又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