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SCO | 从靶向到免疫:韩宝惠教授谈肺癌治疗“中国方案”如何影响全球
时间:2025-09-25 15:52:3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近年来,针对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棘手的难题。在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医悦汇】有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就当下EGFR靶向治疗面临的难点、新辅助治疗的突破、基因检测在精准治疗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肺癌诊疗领域的影响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医悦汇:当下EGFR突变面临的最棘手的难点分别是什么?从临床实践来看,这些难点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韩宝惠教授:随着肺癌筛查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在Ⅰa期就被发现并接受手术治疗,Ⅰa期患者的比例也在逐渐上升。如何治疗这部分高危患者,特别是如何应用靶向治疗,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方面,免疫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远远超过了30%。在新辅助靶向治疗领域,我们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呢?从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来看,新辅助靶向治疗的pCR率仅为个位数,大约在5%~10%之间。那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联合治疗,比如靶向联合免疫,或者靶向序贯免疫,进一步提高新辅助靶向治疗的pCR率,这也将是我们未来需要攻克的一大难点。 在联合治疗策略方面,以EGFR突变为例,今年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的FLAURA2研究结果显示,奥希替尼联合标准化疗(培美曲塞和顺铂/卡铂)对比奥希替尼单药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取得了阳性结果,这是全球首个获得阳性结果的临床研究。这种联合治疗策略非常有效,它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从37.6个月提高到47.5个月,提高了近10个月,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因此,这种联合治疗模式必将成为未来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治疗方式。当然,对于ALK突变,我们也在探索是否有联合治疗的可能,并希望在这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和临床研究设计。 对于EGFR突变,除了上述联合治疗策略,还有一种组合疗法,即埃万妥单抗联合拉泽替尼,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组合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的选择之一,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经济学的性价比以及实际毒副反应的处理,以使更多患者受益。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提高脑转移的治愈率。众所周知,脑转移是制约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无论是在驱动基因阳性还是阴性的情况下,脑转移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包括局部的手术治疗,通过Ommaya囊定期向脑室内注射药物来控制脑转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通过腰穿向脊髓脑脊液中注射药物,也实现了局部的有效控制。目前,我们已经能够使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超过一年,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当然我们更期待能够研发出更多针对脑转移的新型治疗药物。无论是在靶向治疗还是驱动基因领域,都已经有了新的探索,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在这些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临床需求。 医悦汇:APPOINT研究相较于其他辅助治疗方案,阿美替尼在可切除的高风险EGFR 突变的Ia期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中,展现出了哪些独特优势? 韩宝惠教授: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聚焦于Ⅰb期至Ⅲa期患者的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而APPOINT研究则有所不同,它专门针对Ⅰa期高危人群(伴实性亚型脉管侵犯、微乳头和/或复杂腺体成分≥10%)开展了一项对照临床研究。 从现有数据来看,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有65%左右,这一比例显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接受治疗是否比不接受治疗能获得更好的预后,这是一个亟待我们解答的科学问题。APPOINT研究正是基于此,针对高危因素展开研究,一组患者接受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治疗,另一组则按照常规进行观察处理。 经过大约两年半的时间,该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患者的入组工作,共有90多例患者分别进入了对照组和治疗组。目前的初步结果显示,阿美替尼组在两年内的无病生存率(DFS)达到了100%,即在两年期间,没有一例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这无疑是阿美替尼治疗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而对照组,也就是临床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复发。这一结果表明,通过阿美替尼治疗,能够显著降低高危人群的复发风险,使这部分患者获得更高的潜在治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悦汇:基因检测在EGFR、ALK突变的治疗中越发重要,您觉得基因检测在指导治疗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韩宝惠教授:精准医学的核心在于精确诊断,只有在精确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实施精准治疗。倘若精确诊断出现偏差,精准治疗便失去了根基,无从谈起。在基因检测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PCR技术以及数字PCR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这些检测方法具有简洁、经济实惠且性价比高的优点,但其局限性在于检测范围相对较窄。 目前,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套餐是PCR-9基因检测,然而它仅能覆盖9种基因。相比之下,二代测序(NGS)技术,尤其是大panel测序,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广泛的检测深度以及对复杂突变和混合突变的检测依据。因此,未来的二代测序技术应当采用更大规模的panel和更深的检测深度,以检测更多的基因突变,从而为精准治疗提供更精确的诊断方案。 当然,我们还需要同步发展免疫组化技术。因为许多靶点是以蛋白扩增和过表达的形式呈现,虽然PCR技术可以发现这些异常,但其金标准仍然是FISH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我认为更能满足我们的临床需求。 医悦汇:中国学者如何持续产出影响全球肺癌诊疗的“中国方案”?应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范式或国际合作上如何突破? 韩宝惠教授:每次参加CSCO大会,我们都收获颇丰。在大会上,中国学者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独特优势。 当然,我们每年也积极参加美国的ASCO会议、AACR会议以及ESMO会议等。我认为,中国学者与国际上各肿瘤领域的顶尖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至关重要。 每次参加国际会议,我们都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许多研究的创新思路、新的研究领域、新的靶点以及新的研究策略,都能激发国内学者的灵感与研究方向。当然,我们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国际合作。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国际知名专家合作开展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未来,我们希望中国学者能与国内药企携手,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在ADC药物、双抗、三抗乃至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合作空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临床需求。我相信,这种合作必将造福全球更多肿瘤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不仅是全球医生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