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SCO | 双抗、ADC与免疫治疗:郭晔教授谈谁是头颈鳞癌治疗的“最佳拍档”
时间:2025-09-25 15:52: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随着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崛起,头颈部肿瘤治疗策略正迎来重大变革。在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医悦汇】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深入探讨双抗、ADC药物与标准免疫治疗的未来关系及联合策略的前景。 医悦汇:在头颈部肿瘤治疗方面,您如何看待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与标准免疫治疗之间未来的关系?最令人期待的联合策略是什么? 郭晔教授:目前,针对复发转移的头颈鳞癌,常用治疗手段为PD-1单抗联合化疗。对于少数肿瘤负荷较小且联合阳性评分(CPS)水平较高的患者,可考虑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此外,约10%的患者PD-L1表达为阴性,这部分患者可能仍需采用传统靶向治疗,尤其是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联合化疗。近年来,包括双抗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内的多种药物,在复发转移的头颈鳞癌领域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 从目前主流治疗方案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 其一是在一线免疫治疗基础上进行拓展,即针对CPS≥1的人群,在帕博利珠单抗基础上联合新药物,如双抗或ADC药物。我们熟知的“可乐组合”,即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虽在头颈癌研究中改善了客观缓解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但未能转化为总生存期(OS)的提高,原因在于该组合治疗的毒副反应较大。鉴于此,我更倾向于为适合单独免疫治疗的人群选择双抗或ADC药物进行尝试。然而,目前面临的难点是适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的人群相对较少,若不能精准筛选合适人群进行联合治疗,可能会重蹈“可乐组合”研究的覆辙,即虽能改善近期疗效,却无法转化为OS的提升。 其二是采用联合化疗作为对照组的策略,即在免疫联合化疗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去掉一个化疗药物,联合一个ADC药物或双抗药物,这也是许多研究者希望探索的策略。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其适用人群较广,不论CPS表达水平如何,患者均可纳入临床试验,入组人群范围更宽泛。此外,在毒副反应方面也可能具有显著优势,因为通常情况下,双抗药物相较于化疗药物更具优势。 对于免疫和化疗失败的人群,在后线治疗中,我比较看好ADC药物的优势。因为免疫联合化疗失败后,我们并无标准治疗方案,通常只能沿用西妥昔单抗单药治疗,而ADC药物、双抗药物与传统西妥昔单抗相比,在疗效上具有显著优势。 当然,后线头颈鳞癌患者的入组难度较大,这部分患者的一般情况往往比一线患者差很多,若要纳入大量患者,不仅入组时间会延长,还需涉及更多中心,入组工作难度极大。 展望未来,序贯和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首先需要在一线和后线治疗中取得重要突破,才有可能在序贯和联合治疗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医悦汇:在临床诊疗中,您如何看待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联用的前景?在筛选优势人群和应对耐药性方面,有哪些思考和发展方向? 郭晔教授:目前,免疫联合化疗几乎已成为90%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与单药治疗相比,尽管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客观缓解率(ORR),但其缓解持续时间(DOR)却明显缩短。这表明许多患者实际上仅对化疗产生反应,而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因此,我认为这种免疫联合化疗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叠加效应,而非真正的协同作用。 基于此,利用包括PD-L1表达在内的方法来寻找免疫联合化疗的优势人群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化疗而言,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我们主要依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PD-L1表达来筛选患者。因此,未来若能在双抗或ADC领域开展精准的肿瘤标志物筛选,将更具意义,因为无论是双抗还是ADC,抗原表达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筛选方向。 以头颈鳞癌这种抗原中度表达的肿瘤为例,我认为筛选抗原高表达的患者入组更具价值,这或许能在部分患者中取得突破。以往传统的头颈鳞癌临床研究通常纳入不同原发部位的人群,导致入组人群高度异质化,这也是许多研究未能达到主要终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需要我们开展更多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便更精准地筛选合适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