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PEG-IFNα-2b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HBsAg清除的关系

时间:2025-09-01 12:10:3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我国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占比约为36.08%,推算IHC人群规模约为3 096万人。尽管IHC的疾病进展相对缓慢,但仍有部分患者面临病毒再激活、肝功能恶化,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免疫调节治疗手段,其疗效个体差异显著,迫切需要寻找可靠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以优化治疗决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在HBV感染相关的免疫病理损伤及清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EG-IFN-α治疗IHC过程中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作为HBsAg清除预测指标的潜力,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及新型预测工具,以提高HBsAg清除率并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3年3月本院诊治的IHC,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IHC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65岁、HBsAg阳性超过6个月、HBeAg阴性、HBV DNA<2.0×103 IU/mL、ALT和AST水平正常、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FibroScan值<12.4 kPa、上腹部影像显示无肝硬化。排除标准包括合并其他嗜肝病毒或HIV感染、严重系统性疾病、精神病史、酗酒或吸毒史、失代偿期肝硬化、恶性肿瘤、妊娠、哺乳期及对干扰素过敏者。同时纳入HBsAg阴性、抗-HBs阳性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入组的IHC根据其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IHC对照组。治疗组接受PEG-IFNα-2b(派格宾,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80 μg/次,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预期疗程为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IHC对照组仅定期随访观察72周。在0、12、24、48和72周时检测血常规、肝功能、HBV标志物、HBV DNA及血清TNF-α水平。健康对照组仅在基线检测血清TNF-α水平。治疗组患者于72周时进一步分为HBsAg清除组与未清除组。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TNF-α水平,并分析血清TNF-α水平与HBsAg清除的关系。 

1.3   检测方法

血清HBV DNA检测采用罗氏COBAS AmpliPrep/TaqMan 48系统及配套试剂(检测下限为20 IU/mL);HBV标志物检测使用雅培Architect 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试剂(HBsAg检测下限为0.05 IU/mL);肝功能检测使用科华生物奥林巴斯AU2700生化仪;肝硬度测定由Echosens FibroScan 502完成(单位kPa)。血清TNF-α的检测由本院检验科完成(西门子公司生产的IMMULITE1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HBsAg清除定义为血清HBsAg<0.05 IU/mL伴或不伴抗-HBs≥10 mIU/mL,且HBV DNA<20 IU/mL;HBsAg血清学转换定义为血清HBsAg<0.05 IU/mL伴抗-HBs≥10 mIU/mL,且HBV DNA<20 IU/mL。 

2结果

2.1   基线资料

本研究纳入455例IHC,男299例,女156例;年龄18~65岁,平均(37.0±10.4)岁。其中治疗组210例,IHC对照组245例。治疗组有16例患者脱落,对照组有21例患者脱落。同时纳入健康对照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19~60岁,平均(37.5±9.8)岁。根据ITT分析,72周时治疗组中97例患者实现HBsAg清除(HBsAg清除组),113例未清除(HBsAg未清除组)。HBsAg清除组的FibroScan值、基线HBsAg水平及基线HBV DNA阳性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未清除组和IHC对照组(P值均<0.05)(表1)。

表1.png

2.2   HBsAg清除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分析

48周时,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为41.0%(86/210),血清学转换率为28.6%(60/210),显著高于IHC对照组的0.8%(2/245)和0.4%(1/2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6.766、77.257,P值均<0.001)。72周时,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为46.2%(97/210),血清学转换率为34.8%(73/2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3/245)和0.8%(2/245),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3.333、94.650,P值均<0.001)(图1)。

图1.jpg

图1  治疗组和IHC对照组的HBsAg清除率及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2.3   基线血清TNF-α水平的比较

HBsAg清除组、未清除组、IHC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基线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6.2±2.4) pg/mL、(6.2±2.1) pg/mL、(6.2±2.2) pg/mL、(6.6±2.1) pg/mL,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4,P=0.476)(图2)。

图2.jpg

图2  HBsAg清除组、未清除组、IHC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基线TNF-α水平比较

2.4   不同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

将HBsAg清除组、未清除组和IHC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清TNF-α水平进行纵向分析。结果显示,IHC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无显著变化(F=1.486,P=0.206);而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在治疗期间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停药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F值分别为351.733、76.434,P值均<0.001)。组间比较显示,12、24和48周时,血清TNF-α水平呈现HBsAg清除组>未清除组>IHC对照组的趋势(P值均<0.001)(表2)。

表2.png

2.5   治疗早期血清TNF-α水平对72周时PEG-IFN-α诱导的HBsAg清除的预测作用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治疗早期(0、12、24周)血清TNF-α水平对72周时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基线HBsAg水平(log10 IU/mL)(OR=0.329,95%CI:0.189~0.571,P<0.001)、基线HBV DNA<20 IU/mL(OR=1.414,95%CI:1.057~1.787,P=0.045)、12周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OR=1.127,95%CI:1.028~1.722,P=0.043)、12周时TNF-α水平(OR=1.336,95%CI:1.018~1.754,P=0.037)和24周时TNF-α水平(OR=1.879,95%CI:1.477~2.391,P<0.001)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表3)。 

表3.png

2.6   血清TNF-α预测72周时PEG-IFN-α诱导的HBsAg清除的效能评价

通过绘制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的ROC曲线,评估其预测72周时HBsAg清除的效能(图3)。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在区分72周HBsAg清除与未清除患者方面均表现出显著诊断效能[12周:ROC曲线下面积(AUC)=0.846,95%CI:0.814~0.889;24周:AUC=0.912,95%CI:0.758~0.972](表4)。 

图3.jpg

图3  血清TNF-α预测72周时PEG-IFN-α诱导的HBsAg清除的ROC曲线

表4.png

3讨论

近年来,追求IHC功能性治愈的探索成为目前慢性HBV感染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10例接受PEG-IFN-α单药治疗的IHC,并与245例未接受治疗的IHC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HBsAg清除率显著提高(达46.2%),且治疗安全性良好,进一步验证了笔者前期的研究结论,并与近期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通过扩大样本量,本研究巩固了证据,表明PEG-IFN-α在实现IHC功能性治愈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研究首先探讨了慢性HBV感染对IHC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IHC组的血清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虽与既往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但提示未经治疗的IHC其体内炎症状态与健康人群相似。这可能与IHC较低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对免疫系统刺激较弱有关。 

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PEG-IFN-α治疗IHC过程中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预测HBsAg清除的价值。结果显示,在治疗的前24周内,HBsAg清除组的TNF-α水平在第12周和24周显著高于其他组,随后逐渐下降,并在治疗结束后接近基线水平。未清除组亦呈现类似趋势,但TNF-α峰值明显较低,提示TNF-α升高幅度与HBsAg清除显著相关,表明TNF-α可能在免疫调节及HBsAg清除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第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水平的升高与第72周HBsAg清除密切相关,特别是第24周的TNF-α水平在ROC曲线分析中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12),是早期预测HBsAg清除的可靠指标。与既往研究一致,基线HBsAg水平、基线HBV DNA水平和第12周ALT升高也是HBsAg清除的重要预测因素。本研究的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策略:通过早期监测TNF-α水平及其他预测指标,医生能够更准确评估治疗效果,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HBsAg清除率。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系统评估了TNF-α在治疗中的作用,深化了对其在HBV免疫清除机制中的理解,并提供了指导临床治疗的新证据。

本研究揭示了PEG-IFN-α治疗过程中血清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作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相对有限,且部分患者脱落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健性。其次,随访时间较短,未能评估TNF-α水平变化对长期治疗效果的影响。再者,研究未涉及其他可能影响HBsAg清除的免疫因子,可能限制结果的全面性。尽管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整体证明了血清TNF-α水平在PEG-IFN-α治疗IHC中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首次提出了基于TNF-α水平预测HBsAg清除的潜在可能性。该发现不仅为深入探讨TNF-α在HBV感染治疗中的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未来研究应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验证,进一步巩固这些结果,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

全文下载

https://www.lcgdbzz.org/cn/article/doi/10.12449/JCp50714

上一篇: 对抗脂肪肝的关键:一个习惯让你远离

下一篇: 长期慢性胰腺炎也应关注遗传吗?WES测序...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