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概述
时间:2025-09-03 12:14: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SPR技术原理
SPR技术,也就是表面等离子共振,本质上是个光学现象,发生在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之间,中间夹了一层薄薄的金属膜。当光从高折射率介质比如玻璃,通过一个棱镜射到这个金属膜表面时,如果角度或者波长刚好对上,就会发生全内反射,把金属里的自由电子给搅动起来,形成一种叫表面等离子体的东西。这会生成一种能量衰减很快的隐矢波,沿着金属表面跑。神奇的是,在特定的角度下,你会发现反射光的强度突然掉下来,甚至变成零,这就是所谓的SPR角。这个角特别敏感,只要金属膜表面沾点东西,哪怕只是分子量的变化,它都会跟着变。所以,我们就能利用这个特性来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核心就是利用刚才说的那个SPR角对表面变化的敏感性。两个分子结合了,或者解离了,表面质量肯定会变一点点,SPR就能捕捉到这种微小的变化,然后把它放大成我们可以测量的信号。利用这个原理,GE公司就开发出了像Biacore T200这样的仪器。它的核心部件包括一个精密的SPR光学检测器、一个负责控制液体流动的微流控系统IFC,还有就是我们实验的舞台,传感芯片。工作的时候,光线从玻璃层穿过金属膜,照到样品池里。如果你的配体已经固定在金属膜上了,当分析物流过时,它们结合会改变样品池的折射率,SPR角就变了,光学检测器就能读出这个变化,变成信号值。这就像一个超级灵敏的天平,能称出皮克级别的物质变化,而且是实时的,不需要加标签,亲和力范围也覆盖得非常广,从纳摩尔到毫摩尔都能搞定。
SPR实验流程
那么,一个典型的SPR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主要就三步,第一步叫偶联,就是先把你要研究的那个分子,我们叫它配体,牢牢地固定在芯片表面。第二步是结合解离,让另一个分子,也就是分析物,流过芯片表面,看看它们怎么结合,又怎么分开。第三步是再生,把结合上去的分析物清理掉,这样芯片就能重复使用了。
第一步,偶联有两种主流方式。一种是直接偶联,最常见的是氨基偶联,直接把带氨基的配体固定上去。另一种是间接偶联,也叫捕获法,先用一个捕获分子把芯片表面占住,然后利用这个捕获分子和你真正想固定的配体之间的亲和力关系,把配体拉上去。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就是配体的偶联量,通常用Rmax表示,它决定了你的芯片能容纳多少分析物。这个量不是越高越好,做动力学分析时太密了反而不好,会影响扩散。当然,偶联结束,你得检查一下,看看这些配体是不是活性还在,因为偶联过程可能影响配体活性。
接下来是重头戏,结合解离。现在配体已经固定在芯片上,轮到分析物出场了。我们让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分析物依次流过芯片表面,SPR仪器就会实时记录下信号的变化,画出一条曲线,这就是传感图。为了得到干净的结果,我们通常会用双扣除的方法,就是把你的实验通道信号减去一个参比通道的信号,再减去零浓度分析物时的信号。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有时候分析物可能会非特异性地粘在芯片上,或者芯片本身信号有漂移,这些都会干扰结果。
参比通道就像是对照组,帮我们把这些杂音去掉。做实验的时候也要留心观察响应值,如果结合信号远远超过了理论上的最大值Rmax,那可能就是分析物浓度算错了、自己抱团聚集了,或者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非特异性吸附。反过来,如果信号低得可怜,那可能就是分析物浓度太低,或者你的配体根本就没活性了。
做完一轮结合解离实验,芯片表面就布满了分析物,不能再用了。这时候就需要再生步骤,把它们清理干净。大多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非共价的,比如氢键、离子键这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化学或物理手段把它们破坏掉,让分析物从配体上脱落下来。理想的再生当然是既能把分析物彻底清除,又不会伤及配体一根毫毛。常用的再生试剂五花八门,比如对付抗体和蛋白质,常用的是酸性条件,像pH 1.5到3.0的甘氨酸溶液,酸性足够强,能把很多非共价键打断。对付核酸或者糖类,可能就需要碱性条件了。还有高盐溶液、表面活性剂、乙醇这些,各有各的用处。怎么知道再生效果好不好呢?很简单,对比一下再生前和再生后的基线信号,如果信号恢复到了接近初始状态,那就说明再生得比较干净。如果不行,那就得回去调整再生条件了。
SPR技术在抗体药物生命周期中的角色
SPR在抗体药物整个生命周期里都能大显身手。在早期研发阶段,你想筛选出最好的抗体候选分子,SPR就能帮你快速评估它们跟目标抗原的结合能力。到了生产阶段,需要对最终的抗体药物进行详细的表征,比如搞清楚它到底结合了哪个表位,亲和力有多强,活性成分有多少等等,SPR都是得力助手。更进一步,到了后期的质量控制环节,只要我们建立了一套靠谱的系统适用性标准,SPR完全可以用来做方法学验证,参与产品的最终放行和稳定性研究。
总之,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光学原理和高灵敏度,已经成为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强大工具。贯穿了抗体药物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不仅能提供详细的亲和力数据,更重要的是能揭示结合和解离的动力学过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分子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方法验证的完善,SPR在未来的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