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丨音乐中的可预测结构可有效同步血压变化,个性化音乐疗法或成心血管疾病防治新方向
时间:2025-09-09 12:15: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音乐日益被认为是心血管调节的一种潜在非药物干预手段。既往研究表明,音乐的响度和速度等特征会影响自主神经反应,包括血压(BP);然而,音乐特性如何夹带血压仍不清楚。夹带(Entrainment)是生理节律与外部刺激的同步,可以使用Wasserstein距离来量化,以产生音乐与生理学之间的相似性度量。在ESC 2025大会的“临床实践中的数字创新”专场上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Elaine Chew教授团队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血压与心率和呼吸一样,会更多地与音乐中可预测的乐句结构同步,这可能会改善身体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即其调节血压的能力。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先进的实验设计,对92例参与者(60例女性,平均年龄42岁)进行连续血压监测。参与者聆听来自30首钢琴曲库中的9首作品,这些作品均为大师级钢琴家的经典演奏录音。研究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的贝叶斯算法,通过计算自动检测音乐的速度、响度和乐句弧边界。采用Wasserstein距离量化生理节律与音乐结构的同步程度,并通过希尔伯特变换分析血压波形包络。为确保结果可靠性,研究人员还使用替代数据验证统计显著性。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83%的测试曲目(25/30)中,血压对响度的夹带强于对速度的夹带,曲线差异显著更小(P<5.5e-07)。数据集中可预测的曲目特征在于:(1)平均乐句弧长度短且标准差小;(2)曲目持续时间更长且乐句弧数量增加。可预测性的增加使听者能够预见到乐句的变化,从而导致更高的同步性。具体而言,血压夹带与平均弧长(r=0.57)和标准差(r=0.65)呈正相关,与弧数量(r=-0.66)和曲目时长(r=-0.57)呈负相关。当速度弧与响度弧高度相似时,观察到最强的血压-速度耦合效应(r=0.87)。
在播放列表中,英国钢琴家英国钢琴家哈罗德·鲍尔(Harold Bauer)演奏的弗朗茨·李斯特改编的弗朗茨·舒伯特《小夜曲》因具有最可预测的乐句结构,显示出对血压的最大影响。
研究结论
血压反应对响度的夹带强于对速度的夹带。具有可预测音乐结构的曲目导致更强的夹带,支持了预期机制在心血管与音乐同步中起作用的假设。未来的研究将调查针对高血压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个性化音乐血压调节策略。
专家述评
Elaine Chew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即未来我们可以设计音乐疗法来引发特定的生物反应。这可以专门为个体量身定制,使我们更接近将音乐作为精准医学。从长远来看,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用音乐来预防心脏病或减缓、阻止甚至逆转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