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瓶颈!Chin Med:针灸调节肿瘤微环境,为 NSCLC 免疫治疗添新辅助策略
时间:2025-09-25 15:49: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治疗方法经历了多次革新。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引入带来了治疗上的革命,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预期。然而,ICIs的实际临床应用中仍面临着响应率低和耐药性的双重挑战,限制了患者的获益。
近年来,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而被重新关注。学界提出,针灸可能通过重塑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尤其是在复杂的癌症治疗中呈现出协同效应。
本研究基于217例接受ICIs治疗的NSCLC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针灸介入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研究中,将在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8.87个月)之前开始针灸治疗的患者归为针灸组(n=97)。通过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评估临床特征与治疗结局的相关性,并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减少选择偏倚。进一步通过亚组和交互作用分析探讨潜在的效果修饰因素。
针灸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结果显示,针灸组患者的mPFS明显优于对照组(10.23个月 vs. 7.87个月,P=0.036),提示针灸介入可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整体生存期(mOS)方面虽呈现针灸组优势(24.1个月 vs. 20.9个月),但未达到统计显著(P=0.352),可能受样本量及随访时间影响。
图:针灸治疗后NSCLC患者总生存曲线
骨转移患者获益尤为显著
在骨转移患者中,针灸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进展风险降低76%(HR=0.24,95% CI 0.14–0.42,P<0.001),死亡风险降低53%(HR=0.47,95% CI 0.21–1.03,P=0.049)。这一发现提示针灸可能通过改善骨转移相关的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表:针灸与骨转移及PD-L1表达的相互作用
PD-L1阳性患者的复杂反应
有趣的是,PD-L1阳性亚组并未显示针灸带来的疗效改善趋势,其亚组风险比均大于1.0,交互作用风险比超过2.0,暗示针灸可能在某些免疫活性较强的患者中对ICIs的疗效产生负面影响。这一发现为后续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挑战。
针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免疫轴,影响细胞因子释放、免疫细胞浸润及肿瘤相关免疫抑制环境,进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在骨转移环境中,针灸可能改善骨髓微环境,抑制骨转移灶的免疫逃逸机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治疗响应率。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为针灸作为免疫治疗辅助策略提供了临床证据,尤其强调其在骨转移NSCLC患者中的潜在价值。未来临床实践中,应考虑根据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如PD-L1状态,进行个体化针灸治疗方案设计,避免可能的负面交互作用。 此外,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将是验证针灸辅助免疫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关键步骤。同时,深入解析针灸调节免疫的分子机制,将为拓展其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原始出处
Zhou, R., Zhu, Yj., He, Yh.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cupuncture and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in Med 20, 145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3020-025-01148-4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