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多少次性生活最健康?哈佛大学:每月21次,显著降低前列腺癌发病率
时间:2025-08-31 12:13: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列腺癌(PCa)是全球男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男性新诊断癌症的15%,且发病率持续攀升。近年来,性行为频率作为潜在可调因素备受关注。其中,射精频率与前列腺癌风险的负相关关系引发了学界热议,哈佛医学院Jennifer R. Rider等人在European Urology在线发表的研究显示:成年男性报告较高的射精频率与较低的射精频率相比,随后被诊断为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较小。
1 哈佛研究揭示新发现
前瞻性研究设计与核心发现
哈佛医学院Jennifer Rider团队在《European Urology》(影响因子25)发表的最新研究,基于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队列,追踪了31,925名美国男性健康从业者长达18年(1992–2010年)。参与者分别在三个时间点自我报告射精频率:青年期(20–29岁)、中年期(40–49岁)及问卷发放前一年。研究采用Cox模型分析风险比(HR),主要终点为总前列腺癌及临床相关亚型发病率。
结果震撼学界:与每月射精4–7次(EPM)的男性相比,高频射精组(≥21 EPM)风险显著降低。具体而言:
- 20–29岁时≥21 EPM,前列腺癌风险降低19%(HR=0.81,95% CI 0.72–0.92;趋势p<0.0001)。
- 40–49岁时≥21 EPM,风险降低22%(HR=0.78,95% CI 0.69–0.89;趋势p<0.0001)。
根据射精频率类别,40-49岁男性前列腺癌无病生存的
Kaplan-Meier曲线
这一发现通过480,831人年的随访和3,839例前列腺癌病例得以验证,排除了PSA筛查和反向因果的干扰(如未确诊癌影响射精频率)。研究强调,射精频率与风险呈剂量依赖关系——频率越高,保护效应越强。
2 为何能“抗癌”?
为何高频射精能“抗癌”?研究团队提出“前列腺停滞假说”作为核心机制:前列腺长期积累潜在致癌分泌物(如结晶物),为癌细胞发展创造温床;而频繁射精可“冲刷”管道,减少滞留物,从而降低风险。此外,高频射精可能缓解交感神经紧张,抑制上皮细胞异常分裂——这与心理压力管理相关联。
然而,研究存在局限:射精频率依赖自我回忆报告,可能引入偏差;且未完全排除饮食、运动等混杂因素(尽管模型调整了BMI和吸烟)。尽管如此,其仍然有一定启示价值:
- 预防价值:射精作为可干预行为,为无家族史的中老年男性提供一级预防策略。
- 筛查优化:高频组风险降低多见于侵袭性亚型,提示医生可结合PSA检测(推荐5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为高风险人群定制建议。
3 总结
哈佛研究证实,成年男性保持较高射精频率(≥21次/月)可显著降低前列腺癌风险,尤其在青年和中年期。即使在调整了饮食、生活方式和筛查行为等多种因素后,这种关联依然稳健,显示频繁射精可能在预防前列腺癌方面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仍需指出的是,这项研究尚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参考资料:
[1]Rider JR, Wilson KM, Sinnott JA, Kelly RS, Mucci LA, Giovannucci EL. Ejaculation Frequency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Updated Results with an Additional Decade of Follow-up. Eur Urol. 2016 Dec;70(6):974-982. doi: 10.1016/j.eururo.2016.03.027. Epub 2016 Mar 28. PMID: 27033442; PMCID: PMC50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