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指南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的实施建议(2025版)
时间:2025-08-31 12:15: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全科医疗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基石,其医疗质量直接影响到分级诊疗体系的运行效果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也是我国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为全面落实全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强化诊疗规范,加强全科医学临床质量的评价、考核与改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质量,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基于国内实践,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的实施建议(2025版)》。本实施建议阐述医疗质量控制的要素与内涵、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实施原则、质量控制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并详细介绍开展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旨在为促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
01 概 述
1.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范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一级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街道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
1.2 全科医疗与医疗服务质量
全科医疗是指以全科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为患者、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服务质量含义为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工作时,所取得的医疗效果和满足其服务对多需求程度的表现。
1.3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疗质量存在主要问题
(1)基层全科医生配置不足;
(2)全科医生的应诊能力与诊疗规范性有待提升;
(3)医疗质量管理内涵不深,制度执行不力;
(4)硬件配置与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5)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不统一。
1.4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疗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医疗结局,而且影响着居民对医疗改革政策的获得感,关系到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及成效。因此,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控工作,加快建立以医疗质量标准为核心、以质量管理制度和诊疗规范为支撑、以质量督查为手段和以提升质量水平为目的的全科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实施全科医疗质控的主要目的包括:(1)提高全科医疗规范性;(2)保障患者安全与健康权益;(3)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同质化;(4)支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5)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6)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7)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1.5 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的实施建议(2025版)》的目的与读者群体
1.5.1 目的。(1)阐述医疗质量管理要素、全科医疗质控的工作原则、全科质控中心的设置及建设任务等,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管理实践提供指导。(2)提高全科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助力全科医学学科发展。
1.5.2 读者群体。(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层:包括院长(主任)、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等,提供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2)基层全科医生:帮助理解和执行全科医疗质控要求,提升诊疗规范性。(3)卫生行政与监管人员:为政策制定和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指导基层医疗质量管理工作。(4)科研人员与学者:为全科医疗临床质量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
0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控的要素及原则
2.1 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
医疗质量管理是确保医疗服务安全有效进行的关键,涉及结构、过程、结果三大核心要素。结构质量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设备设施、人力资源与人员资质、信息化系统以及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过程质量主要关注医疗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诊断、治疗、护理、沟通及健康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考量全科医生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敏锐的临床判断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全科医疗思维和综合应对能力。此外,强化临床路径的遵循、提升病历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优化环节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结果质量则是衡量医疗服务最终成效的标尺,包括治疗效果、患者安全、服务满意度及长期健康结局等。
2.2 医疗质量管理的内涵
医疗质量管理的内涵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
(1)医疗技术与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实施医疗技术的规范应用,如正确诊断、合理治疗;优化服务过程,如诊疗流程、患者沟通、转诊管理等,以保障医疗服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提高患者体验度。
(2)人员资质与能力的管理:关注全科医生等医护人员的专业资格、继续教育、技能提升,确保具备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如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临床思维、人文关怀等。
(3)医疗资源与设施配置:确保医疗设备、药品、床位等资源配置充足且适时更新,设施布局合理,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4)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执行: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如医疗质量控制制度、诊疗规范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等,并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与持续改进。
(5)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估:运用医疗质量指标管理体系对医疗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开展数据分析与反馈;并将循证质量控制与科学研究依据运用到医疗质量控制中,以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6)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根据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与需求,构建包括结构、过程、结果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医疗质量。
(7)医疗质量改进策略与方法:运用目标管理、环节质控、持续改进等管理工具,针对医疗质量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实施改进措施。
(8)医疗质量监管与责任追究: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医疗机构内部等多层面的医疗质量监管,对质量问题进行严格追责,促进医疗质量提升。
(9)医疗质量与安全文化建设:培育全员质量意识,营造尊重患者、注重安全、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通过培训、交流、激励等提升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责任感。
(10)医疗质量的社会参与与监督:引入患者、家属、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医疗质量监督,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手段增强医疗质量的社会监督力度。
2.3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控的原则
(1)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体验和满意度,关注患者健康结局;
(2)体现基层医疗服务特征和全科诊疗思维:注重基层医疗技术的整合,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及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系统性健康管理;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开展诊疗及管理;
(3)开展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关注结构、过程、结果等多维度质量指标,实现质量的系统性提升;
(4)注重系统评估和能力建设,即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生两方面开展临床质量的系统性评估和提升能力;
(5)开展多层次的数据监测和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从卫生行政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医务人员等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
0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控实施细则
3.1 建立健全全科医疗临床质控组织机构和网络,明确工作职责
3.1.1 建立省(直辖市)级全科医学临床质控中心。
根据我国区域实践经验,建议省(直辖市)级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全科医疗质控中心,由省(直辖市)内具有一定影响、全科医疗基础扎实、能够切实履行全科医学临床质量管理建设职责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全科医学科或基层卫生相关学术团体负责组建,由卫健委医政管理和基层卫生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全科医疗质控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督查专家队伍、联络员队伍和工作秘书组,以落实各项质控任务。
(1)成立全科医疗质控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熟悉全科医学临床工作、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包括二、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专家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家。
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制定全科医疗质控中心的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任务;审核制定质控中心的管理制度;开展全科医疗质量督查的分析;审定全科医疗质控培训计划。
(2)成立全科医疗质控督查专家组。质控督查专家组成员的任职基本条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在医疗机构从事全科临床或管理工作5年以上;具有全科医学理念和意识,有意愿开展全科医疗质量监督和改进工作;身体健康,能够承担督查任务。
质控督查组专家的申报和审批:各医疗机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至全科医疗质控中心;质控中心主任召集专家委员会审定批准。督查组专家的任期为1~2年,由质控中心根据督查专家的工作质量进行必要的调整。
督查组的职责:开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期现场检查和指导。
(3)建立联络员队伍。分别建立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所属卫生管理部门的两支联络员队伍,沟通信息、布置有关调研、培训和质控督查工作。
(4)成立秘书组。由全科医疗质控中心所挂靠机构选派人员成立秘书组,由质控中心主任直接领导,制定工作计划、布置质控工作任务、撰写调研及督查报告、沟通信息、组织专家委员会会议、组织督查专家培训、经费核算以及开展全科质控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等。
3.1.2 建立全科临床质控分级管理网络。
全科医疗质控中心需根据区域分布,建立分级管理网络,落实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做实质控管理。分级管理网络在统一的质量管理目标下根据质控工作计划和区域情况开展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
省级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可建立地市级全科医疗质控分中心,并根据需要下设以县为单位的全科医疗质控组。直辖市级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可建立区级全科医疗质控组。
3.2 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控评价与考核制度以及管理办法
3.2.1 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控评价与考核制度,主要包括全科医疗质控及督查的目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和结果运用等。
3.2.2 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控管理办法,规定全科医疗质控中心的组织架构、主要职责、运行管理、临床质控督查等细则,以保证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各项工作的规范实施。
(1)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实施中心主任负责制,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督查专家库;成立联络员队伍和秘书组;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分级质控管理网络;建立质控管理架构中各类组织常规运行管理的机制。
(2)明确全科医疗质控中心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修订全科质控标准、操作规范,并持续不断改进。
(3)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控督查方法(细则),对基层全科医疗质量督查的频次、年度督查要点、督查具体做法以及总结反馈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告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主管部门。
3.3 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学临床质控督查标准
3.3.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控督查要素。
(1)体现"结构-过程-结果"的医疗质量管理三要素。结构质量要素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空间条件、门诊与病房设置、医疗设备配置、全科医生及助理医生人员配置和岗位职责;机构所制定的临床质量规章制度、临床质量考核规定与实施等。过程质量主要关注医疗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诊断、治疗、护理、沟通及健康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包括诊疗行为和技能操作规范性、对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诊疗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等。结果质量要素则体现治疗效果、患者安全、服务满意度及长期健康结局等。
(2)把全科医学思维理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全科医学思维是基于全科专业服务模式、学科内涵和基本医疗特征等所提炼形成的工作理念,包含了"以人为中心"、整体观和系统性三大要点。"以人为中心"体现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观点,即关注到人的生理状况背后的心理和社会背景,而并非只聚焦于单纯的疾病或器官;整体观强调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需求、建立躯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观点,实施基层卫生的医防融合工作策略;系统性则要求基层医疗服务能有效整合药物治疗、康复、营养、护理、心理等多学科技术以协同开展系统性诊疗;有效协调分级诊疗,实现健康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整体性。
把全科医学思维理念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全科接诊、撰写SOAP病历、开展多学科技术协同以及医防融合等方面做考核督查设计,以体现全科医疗质控的特点。
3.3.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督查标准。
全科医疗质量督查标准细则是基于医疗质量考核要素制定的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质量运行现况。"全科医疗质量督查标准"包括总则和各分类督查标准两大版块内容。
(1)总则。总则规定全科医疗质量督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依法执业、全科医生能力要求等。
①目的和意义:全科医疗质量督查标准用于指导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规范和临床操作,避免不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基层全科医生质量意识,从而提高全科医学医疗质量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的各类规章制度: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
③全科医生能力要求:基层全科医师应遵循全科医学临床诊疗规范,开展社区医疗工作。全科医师必须掌握综合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全面的基层临床技能,具有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能够从全科医学思维角度开展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和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能力,为社区居民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2)各分类督查标准。
①基本条件。
a.纳入质控单位的条件: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具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核准的诊疗科目中包括全科医疗。执业时应遵守国家和本市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
b.全科医师资质要求:全科医生需有"医师资格证书"(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和"医师执业证书"(含专科医师增加全科医学专业执业范围);并认真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
c.全科医师团队人员配备:注册全科医师数量,包含"3+2"助理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团队人员配备;全科医师学历及高级职称占比。
d.岗位设置及职责:全科医师岗位设置;根据辖区常住人口、村委会的地域设置相应的全科门诊、服务站点和全科病房。
e.建立全科医师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全科医师管理规章制度,管理部门根据全科医师岗位职责,对有效签约、接诊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情况定期考核,并记录督查情况,发现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进一步整改。
f.家庭医生团队岗位职责:组建家庭医生团队,设置岗位职责(团队长职责、家庭医生职责、助理家庭医生职责、病房医生职责等),分工明确,向所有签约居民和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
②全科医疗质量管理。全科医疗质量管理包括全科门诊管理、全科病房管理和家庭病床管理。
a.全科门诊管理。全科门诊科室设置:根据辖区人口数量设置相应数量的全科诊室。全科诊室设施基本配备要求:应配备听诊器、血压计、诊疗桌椅、诊查床、洗涤盆等;至少设置一间具备全科标准化诊室(配备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间接喉镜、鼻镜、额镜、耳镜、眼底镜、诊疗桌椅、诊查床、洗涤盆等)。
全科诊室环境要求:标识和标牌规范、清楚、醒目,能保护服务对象隐私,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全科诊室的工作应由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全科医师担任。全科医师应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整体的检查和评估,并将结果准确记载于健康档案。门诊全科医师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两次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对需要转诊的患者,应认真填写转诊单,协助转诊至上级医院。全科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应进行规范管理。如发现传染病患者,应及时做好诊治、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及转运工作。
全科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全科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制度和全科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督查制度。全科医师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书写门诊病历,并体现出全科思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对病历质量定期开展各类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记录,对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进一步整改。
全科门诊预约管理:制定全科门诊预约制度及流程,通过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约方式(网络、电话、现场等)和实行分时段预约方式完成全科门诊预约管理。建立全科门诊预约考核指标来推进预约诊疗服务,采取实名制预约挂号和落实预约诊疗患者优先就诊等相关举措及协调机制,提高全科门诊的预约比例。
全科门诊处方管理:全科门诊应制定门诊处方书写规范制度和门诊处方书写督查制度,中心管理部门定期开展考核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记录,发现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进一步整改。
双向转诊工作:建立与二、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的制度和流程;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双向转诊进行有效管理,做好数据电子档案管理及台账管理。
社区危重急症处理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社区危重急症转诊制度和处理流程,对社区危重急症转诊进行登记和后续跟踪记录。危重症急救患者转诊前应按严格的规范进行处置,在危重症急救同时由基层机构转往上级医院。
b.全科病房管理。全科病房科室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设立全科病房(包含康复病房、老年护理病房及安宁疗护病房)。
全科病房工作制度和落实:全科病房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制度、全科病房住院病历督查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医生值班交班制度、危急值报告等核心制度;明确各级医生职责;开展相关的业务学习,按核心制度要求进行详细记录;定时开展考核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记录,发现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进一步整改。
c.家庭病床管理。
家庭病床的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工作,按辖区人口数完成年度建床和撤床任务。
家庭病床工作制度和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工作制度、家庭病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制度、家庭病床医疗文书书写督查制度等,定期开展质控;并将质控情况进行记录,对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整改。
③全科医师疾病诊疗能力。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居民的首诊医生和健康管理者,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良好的沟通和人文关怀能力、全科医学的思维和诊疗决策能力。
a.常见病基层诊疗知识:通过现场或线上方式考核全科医师的理论知识。
b.全科医师基本诊疗能力。
全科医师应诊能力:采取临床病例接诊、体检、分析病情以及撰写SOAP病历方式予以考核。
问诊/病史采集能力要点:简明且系统的问诊方式,内容全面,全面采集患者心理、社会问题等。
体格检查要点:根据病情有系统和重点地选择体检项目,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人文关怀,尊重患者,避免给患者造成不适。
诊断与处理能力要点:关注对个体问题的诊断与处理;对家庭问题的识别和诊断;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的实施;有随访管理计划及随诊要求。
临床思维能力要点: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诊疗思维;识别或排除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的关键问题;明确对问题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医患沟通能力要点:注意探求真实的就诊原因;注意疾病或健康问题对患者的影响;注意疾病管理与患者家庭的关系。
在考核全科医师诊疗能力中,同时观察其在问诊、体检、技能操作等诊疗行为中的人文关怀:如问诊注意倾听、解释、建议、协商等;注重保护患者隐私;从患者社会背景、心理状态出发做出分析和诊断并制定有效管理方案;能够关心、体贴患者,表现良好的医德修养等。
④全科医师基本临床操作技能。主要包括:血压测量;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心脏除颤(automatic extracorporeal defibrillation,AED);男、女导尿术;留置胃管术;换药术;拆线术;清创缝合术;眼底镜操作;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创伤现场包扎及搬运急救;心电图机操作;指尖血糖仪操作;拔甲术;膀胱冲洗;雾化吸入;拔倒睫;泪道冲洗;外耳道冲洗;咽部异物取出(表浅);结膜异物剔除(表浅)等。
⑤主要医技检查结果判读。
a.常见异常心电图判读。
b.常见X线影像判读:主要包括胸部、消化道、骨骼及运动系统等常见疾病X线影像特点及诊断。
c.肺功能指标判读。
⑥常见健康问题处置及疾病诊疗规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具备处置常见健康问题及诊疗疾病中所需的检验检查设备以及相关治疗药物;全科医师应具备针对社区常见病、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与处置能力;具备常见慢性病并发症的筛查和处理能力,能够予以药物、非药物治疗,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对急危重症能够进行院前处置并及时转诊;按照相关要求做好随访,达到临床规范化管理要求。
以部分疾病或健康问题为例:
a.高血压管理与处置。对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年按相关要求进行随访,识别有无继发性高血压,进行危险分层和分类处理,予以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最终管理率、规范管理率、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等达到临床规范化管理要求;掌握常见和特殊类型高血压(老年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等)的临床特点和处理要点,能识别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开展现场救治和安排及时转诊。
b.糖尿病管理与处置。对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按相关要求做好随访工作。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达到临床规范化管理要求。掌握眼底检查、周围神经病变检查、下肢动脉病变检查等方法,有效管理糖尿病并发症。
c.心脑血管疾病管理与处置。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做好随访工作,处理并发症,必要时转诊。掌握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病要点,能早期识别并及时合理处理,尽量减少后遗症。
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与处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康复治疗、家庭氧疗、药物治疗等,做好随访,必要时转诊,减少病情复发、加重及住院率。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指标、分级标准、各类吸入性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指导患者积极配合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所述有关督查标准细则,见表1。
3.3.3 关于制定全科临床质控督查标准的说明。
(1)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在确定质控督查基本条目后建议进一步科学论证,以制定各项指标的分数及权重。
(2)我国各地卫生资源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不同,全科医疗质控督查标准要根据实际状况设定,既考虑上述的质量管理共性条目,又要兼顾地方实际状况。
(3)为全面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状况,全科医疗质控中心需不断开展基层状况调研,对区域内基层临床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状况、质量建设中的资源投入及医务人员临床知识与技能等进行整体性分析,找出薄弱点,为制定医疗质控督查标准和实现阶段性改进提供科学及详实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体现以评促建为目标的可行的督查标准,并强调对于重要问题的重点督查。
(4)全科医疗质控督查标准要根据基层卫生建设需要和部分指标建设达标状况做阶段性调整,使全科医疗质控能够适应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的要求,真正达到与时俱进、以评促建的工作目标。
3.4 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督查
根据基层全科医疗质控评价与考核制度,全科医疗质控中心须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覆盖的基层医疗质控督查,并对有较大问题的机构进行专项质量改进复查;要发挥质控网络作用,采取分级管理,给分中心或区域质控组下达年度重点督查任务,形成上下联合、常规面上与阶段重点结合的工作机制。
3.4.1 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本着以评促建的质控工作目的,在实施年度质控督查前,要分别开展多项培训:
(1)督查专家培训:学习年度全科质控督查标准和方法以及具体督查计划。为保证临床质控督查的同质化,可以视情况制作"督查示范"视频,显示某一专题督查场景(如接诊、体检等)以及分数核算方法等。
(2)开展基层机构负责人、骨干和联络员培训,讲解质控督查主要内容、方法以及督查工作纪律及要求。
3.4.2 现场质控督查。质控中心对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一组督查专家(建议每组2~3人)进行现场督查:查看资料;抽取部分全科医生进行临床病例接诊、体检、书写SOAP病历以及临床技能操作等,并予以评分;抽取部分全科医生采取线上方式做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即时考评,包括临床专业知识、心电图读图、X线影像读片和肺功能指标判读等。
参加考评的全科医生采取轮流考核制,即每年度参加考核的医生有所不同,以实现在一定周期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做到全覆盖考核。
为保证质控督查的公平公正,建议采取交叉督查的方法,即不同的质控分中心或区域质控组进行交叉督查。
3.4.3 撰写机构质控督查报告。每组督查专家在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控督查后,需撰写该机构质控督查报告,主要包括:该次督查的过程、督查结果(督查分数、质量管理亮点和主要不足)和质量改进建议。秘书组汇总全部机构督查结果后做整体性分析和总结。
3.4.4 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的质量保障。
(1)严格把控督查专家库的质量,对每一位参加全科医疗质控督查的专家均要求参加质控培训;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可以根据督查专家的表现、撰写质控督查报告的质量决定是否参加下一年度的督查。
(2)在督查前的专家培训中,要详细讲解督查标准和方法,必要时制作示范视频以强化督查要求。
(3)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对质控督查标准做调整后,可以在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试点,以评估督查标准和方法的适宜性。
(4)成立年度督查的核心组,由若干具有丰富经验的全科专家组成。在现场督查中,秘书组及时收集督查专家提出的疑问,随时提交至核心组对有关疑问进行判断并提出结论性意见。秘书组汇总有关疑问及解答意见后及时反馈至全部督查专家,以保证在督查类似问题时的处理同质化。
3.5 开展全科医疗质量督查总结及反馈
全科医疗质控中心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督查结果进行总结,并及时提交反馈至有关机构。
总结及反馈的方式有:向省(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管理部门和基层卫生管理部门提交当年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临床质量运行所做督查的整体性报告;向全科质控分中心或区域质控组所属上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管理部门递送当年度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质控督查报告;向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送当年度该机构的临床质控督查总结。
召开质控督查总结大会,对当年度质控督查的过程、结果等进行通报。全科质控分中心或区域质控组召开临床质控专项会议,分析督查问题,制定质量改进方案并监督落实。
3.6 开展基层全科医生培训
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可以单独或与基层卫生相关机构合作,对基层全科各级各类人员开展质量管理及临床专业培训,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基层调研状况为切入点,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技能培训;以基层临床诊疗指南为指导,开展对基层全科医生诊疗规范性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3.7 建立全科质控网站及信息化技术
全科医疗质控中心可以建立医疗质控网站,把现场督查与网络管理相结合,提高网络登记的简便性和可靠性,实现基层质量管理文件文档、诊疗数据的上传,提高资料及数据收集的效率,实现质控中心由被动等待数据传报向网络实时主动收集转变。
3.8 开展全科医疗质量管理研究
全科医疗质控中心要不断开展质量管理研究,从科学研究角度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问题、探讨质量改进路径及方法、评价质量改进效果、总结质量提升经验等;收集国内外全科质量管理信息,推广全科服务质量管理新理念、新方法。
3.9 正确运用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结果,以评促建
开展全科医疗质控督查的目的是以评促建,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因此要重视全科医疗质控督查结果并引导管理部门和卫生机构开展质量改进工作。
卫生管理部门要分析质控督查中反映出来的基层医疗质量工作优势和不足,尤其要关注在资源投入、质量管理机制、开展质量和能力培训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并加强实质性资源配置和质量管理考核;把督查结果作为评价区域卫生管理状况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运行成效的重要内容和评优的重要依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要把质控督查结果作为强化内部临床质量管理、提高临床医疗规范性和技术能力的重要抓手,深刻分析存在问题,学习先进机构的经验,开展自我总结和督查,采取有效举措实现以评促建的目标。
04 小 结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开展全科医疗质量建设关系到我国基层卫生发展的成效以及社会信任度。全科医疗质量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疗资源配置、开展质量管理运行、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及建立质量考评机制等因素,需要多部门共同建立质量建设意识并加以实施。全科医疗质量建设是动态过程,要循序渐进地不断调整提升质量建设与质控督查的目标和督查指标,使质控督查成为以评促建的重要途径。全科医疗质量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实践,可以积极探索基于全科医疗特征下的单病种临床诊疗质量、围绕医疗能力与诊疗质量开展基层全科学科建设等,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时代要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的实施建议(2025版)专家组
审核专家:
梁万年(清华大学中国健康研究院);祝墡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杜雪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执笔专家:
于德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金花(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史玲(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事务管理中心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易春涛(上海市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陈晨(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侯进(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技术指导中心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宦红梅(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汪志良(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陈海英(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参加讨论专家:(按照姓氏笔画排名)
丁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晓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仲(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王荣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力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宁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冯玫(山西白求恩医院);卢祖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朱兰(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孙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岩丽(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任菁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杜兆辉(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浩(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肖雪(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卫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丹霞(深圳市社区卫生协会);陈红(四川省人民医院);陈德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丙杰(广州医科大学);顾申红(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海南省全科医学专业医疗质控中心);姚晨姣(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郭实(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瀛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郭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黄延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黄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崔丽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阎渭清(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韩一平(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廖晓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省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本文来源: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的实施建议(2025版)[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8): 3473-3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