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从单一场景到跨语境探索,多中心定性研究如何突破传统定性研究瓶颈
时间:2025-09-29 12:14: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定性研究在护理与医疗领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因其能够深入探索人类健康与疾病体验中的复杂性、主观性及社会政治背景。护理学科天然具备人本主义哲学基础,强调整体照护,这与定性研究关注现象整体性与人类经验复杂性的理念高度契合。然而,传统定性研究常因样本规模小、研究范围局限于单一场景而受到批评,被认为其发现的可转移性有限,甚至在循证实践中被边缘化。尽管已有学者提出通过多语境复制研究或进行Meta综合以增强证据基础,但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资源与时间上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多中心定性研究设计逐渐被视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它能够在同一时间框架内于不同场所研究同一现象,从而提高样本多样性、增强视角丰富性,并加强研究发现的可转移性。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多中心定性研究方法论,阐明其哲学基础、方法论特征及具体操作策略,以推动该方法在护理与医疗研究中的规范应用与进一步发展。
多中心定性研究方法论建立在实用建构主义哲学基础之上,该立场融合了建构主义对多重主观现实的关注与实用主义对方法灵活性与实践相关性的强调。在实用建构主义视角下,现实被视为动态、关系性且语境依赖的,不同场所因文化、政策与资源差异而塑造出各自独特的现实理解,同时又在互动中共同构建出跨语境的共享现实。这一哲学立场直接影响其认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可修正且通过社会互动共同建构的,真理并非绝对客观,而是体现在理念在实践中是否有效。方法论层面,多中心定性研究强调问题导向的探究,研究起点通常源于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或认知空白,例如通过非正式讨论识别不同语境下共同面临的照护挑战。协作性是其另一核心特征,研究团队需早期与各场所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机制,例如设立指导委员会或中心监测小组,以确保各参与场所在研究设计与执行中的代表性。语境沉浸与敏感性要求研究者深入各参与场所,理解当地文化与实践背景,从而在数据分析中既能捕捉共享主题,又能识别场所特有的细微差异。方法灵活性则允许研究团队根据各场所的具体情况调整数据收集策略,例如在某一场所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而在另一场所则使用焦点小组讨论,以适应不同语境的实际需求与资源条件。
在具体方法实施方面,多中心定性研究在抽样策略上展现出高度灵活性,可采用目的抽样、方便抽样、雪球抽样或理论抽样等多种方式,以最大化样本多样性并涵盖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样本大小的确定常基于各场所内部的数据饱和原则,或通过先验分层设定总样本量后分配至各场所,具体选择需结合研究目标、场所数量、参与者特征及可用资源综合考虑。信息功率的概念也被引入样本量决策中,强调样本应提供足够信息以支持研究问题的广泛探索。数据收集方法多样,包括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讨论、观察、文件与日记分析等,其中访谈与讨论指南需在各场所进行预测试,以确保语言准确性与语境适应性。数据收集通常与数据分析同步进行,以便动态调整研究进程。在多语言或多文化场景中,数据需先以当地语言转录,再翻译为团队共识的共同语言,并由双语成员核对以保留原意。数据分析策略上,常见方法包括主题分析、内容分析与持续比较法,关键步骤包括按场所分段数据、制定统一编码本、独立编码以验证可靠性,并最终整合分析以识别跨场所的共享主题与场所特有模式。
在研究质量方面,多中心定性研究不追求单一客观真理,而强调通过详细记录研究过程、体现语境沉浸与敏感性、实施质量保证计划等方式增强研究的可信度、可转移性、可靠性与可确认性。林肯与古巴提出的信任worthiness框架常被引用,但需结合多中心特点进行适配,例如通过标准化模板报告各场所对质量策略的遵循情况。研究者的预设观念应在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中被记录与审视,以促进参与者声音的充分呈现与知识的共同建构。伦理考量在多中心研究中尤为复杂,通常需从学术机构及各参与场所分别获取伦理批准,尤其在跨国研究中更需预留充足时间以完成多层级伦理审查。设立指导委员会有助于持续监测并解决各场所出现的伦理问题,确保研究符合相关法规并保护参与者权益。
表1 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考虑的要点
多中心定性研究方法论的核心贡献在于其能够系统捕捉多个语境下的共享与细微感知,从而生成既具局部相关性又具国际适用性的研究发现。与现象学、扎根理论等传统定性方法强调第一序视角不同,多中心方法更关注第二序视角,即人们对现象的理解与看法,而非纯粹的生活体验。这一特点使其在探索跨语境健康问题、识别共同挑战与局部差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在加纳与中国开展的烧伤幸存者过渡期照护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识别出两国共通的术后照护需求与成本效益支持问题,还揭示了场所特有的差异,如加纳侧重患者教育,而中国更关注手术随访提醒。此类发现为开发可适配不同语境的康复计划提供了实证基础。多中心设计还通过协作机制促进跨学科、跨机构合作,增强团队反思性与结果三角验证,从而提升研究的解释力与实践影响力。在全球化与公共卫生挑战日益交织的背景下,如COVID-19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倦怠问题的研究,多中心方法能够快速整合多国视角,为制定协同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尽管多中心定性研究方法具有显著优势,其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方法灵活性可能导致操作不一致,需通过严格协议与质量监控加以平衡。资源需求较高,包括时间、经费与人力投入,尤其在协调多场所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中易出现 logistical 复杂性。此外,该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研究问题,若目标是深入探索个体生活体验,传统定性方法可能更为合适。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开发多中心定性研究的标准化指南,探索数字化工具在跨语境数据合成中的应用,并扩大参与场所与人群的多样性,以进一步增强研究的全面性与适用性。通过持续的方法论 refinement 与学术对话,多中心定性研究有望在护理与医疗研究领域确立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原始出处:
Bayuo, J., Wong, F. K. Y., Li, Y., Lu, W., & Wong, A. K. C. (2025). Framing the Multi‐Centre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s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Nursing and Healthcare Research: Reflections and A Methodological Discuss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81, 5196–5207. https://doi.org/10.1111/jan.16548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