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错维D不如不补,反而会降低自身维生素D水平,这才是正确选择

时间:2025-09-25 15:40:4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缺了D,骨头容易疏松、免疫力可能下降,甚至情绪都容易低落。但你有没有仔细看过补充剂的标签?有的写着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有的标着维生素D3(胆钙化醇),这俩到底有啥区别?难道随便选一个就行?

最近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团队用几十年的研究数据复盘发现:选不对维生素D型号,可能会让你身体里真正有用的D”悄悄变少——比如补了D2之后,血液里关键的维生素D代谢物25-羟基维生素D3(简称25(OH)D3),竟然会显著下降。这可不是小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维生素D家族里这对双胞胎的秘密。

图片

先搞懂:维生素D为啥是刚需

在聊D2D3的区别前,得先明白维生素D到底有多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维生素,更像身体里的多面手激素

  • 骨骼的钙管家:没有维生素D,吃再多钙片也吸收不了。它能帮肠道抓住钙,还能阻止肾脏把钙随便排出,让骨头长得结实、不疏松,小朋友缺了会得佝偻病,成年人缺了可能患上骨软化症,稍微动一动就骨头疼。

  • 免疫的小哨兵:它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帮身体分清自己人敌人”——既不让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攻击自身(比如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不让它偷懒放任细菌病毒入侵。

  • 细胞的调节器:从皮肤细胞更新到心血管健康,甚至情绪调节,都有维生素D的参与。研究发现,抑郁情绪高发,部分原因就是日照少、维生素D不足。

但人体有个“bug”:自身不能直接合成维生素D,得靠外援自产自产靠晒太阳——皮肤里的7-脱氢胆固醇遇到UVB,会先变成前维生素D3”,再慢慢转化成活性D3外援则靠食物:D3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三文鱼、沙丁鱼、蛋黄、动物肝脏),D2则是植物专属(野生蘑菇、UVB照射过的人工蘑菇,还有一些强化谷物、牛奶)。

旧认知被打破:D2D3不是一样好用

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一直觉得D2D3没啥大差别——反正最终都能转化成身体需要的活性维生素D,补哪个都能提高血液里的“25-羟基维生素D”(简称25(OH)D,这是判断缺不缺D金标准)。

但近10年的研究开始拆台2017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给健康女性每天补15微克维生素DD3组的25(OH)D水平比D2组高了近30%2021年的荟萃分析更明确,尤其是本身缺D(血液25(OH)D低于50nmol/L)的人,D3提升25(OH)D的效率比D2高得多。

更让人困惑的是,有研究者偶然发现:补了D2之后,血液里的25(OH)D325(OH)D里的“D3分支)反而变少了。这是偶然现象,还是D2真的会抑制”D3?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英国萨里大学的团队做了一次史上最全面的复盘”——他们汇总了从1975年到2023年的所有相关研究,专门分析D2补充剂对25(OH)D3的影响。

研究怎么干?40年数据出真相

要知道,单个研究可能有偏差,比如样本太少、人群特殊,所以系统综述+荟萃分析是目前最靠谱的研究方法——相当于把几十项研究的结果合并计算,排除偶然因素,得出更可信的结论。

研究团队先在PUBMED数据库里搜了202篇论文,然后像筛沙子一样层层筛选:

  • 必须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这种研究会把人随机分成D2对照组(吃安慰剂或不补D),能最大程度排除干扰(比如有人天生D水平高)。

  • 必须测了“25(OH)D3浓度:有的研究只测了总25(OH)D,没单独测D3分支,就没法纳入。

  • 排除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女性被排除(她们的激素水平特殊),儿童研究只做综述、不进荟萃分析(和成人代谢差异大)。

最后,20篇论文符合系统综述要求,其中11篇数据足够完整,能进入荟萃分析。这些研究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总共涉及1080人,补D2的剂量从每天300IU(国际单位)到一次性补10IU不等,疗程最短3周、最长6个月——几乎覆盖了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所有D场景

为了确保结果严谨,研究者还做了这些细节把控:比如把所有剂量统一换算成IU,把血清浓度统一成nmol/L(避免单位混乱);用Review Manager软件做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应对不同研究的差异);用“Jadad量表给研究打分(满分5分,3分以上才算方法可靠)。

关键发现:补D225(OH)D3真的会降

经过层层分析,结果让很多人意外——D2真的会拉低”D3的水平:

先看整体趋势18/20研究都发现D2D3下降

20篇纳入综述的论文里,有18篇明确观察到:补了D2之后,受试者血液里的25(OH)D3浓度下降了。其中16篇更直接对比了D2安慰剂组,发现补D2的人,25(OH)D3降得比不补的人更明显——比如有研究给健康男性每天补1000IUD26周后25(OH)D3比吃安慰剂的人低了近20nmol/L

再看精准数据:平均降18nmol/L,几乎不可能是巧合

11篇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更有说服力:补D2的人,血液里的25(OH)D3浓度比对照组平均低了17.99nmol/L(约等于7.2ng/mL),95%的置信区间是-25.86-10.12——意思是95%的把握,这个差值在10.1225.86nmol/L之间,而且P值小于0.00001(统计学上,P<0.05就代表结果可靠,P<0.00001意味着这个结果是巧合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

如果看变化量(从研究开始到结束,25(OH)D3的增减幅度),补D2的人比对照组多降了9.25nmol/L95%置信区间-14.40-4.10P=0.0004)。简单说:就算对照组的25(OH)D3也在降(比如日照少),补D2的人会降得更多,多降的幅度接近10nmol/L

结果稳不稳?去掉任何研究,结论都不变

当然,不同研究的条件不一样(比如补D2的剂量、受试者年龄),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差异(专业上叫异质性)。这次研究的异质性不算低(值分别是83%69%),但研究者做了敏感性分析”——把每篇研究单独去掉,再重新计算结果,发现不管去掉哪篇,核心结论都没变化:补D2依然会让25(OH)D3显著下降,效应量的变动最多不超过2.5nmol/L。这说明,结论不是某一篇特殊研究导致的,而是普遍规律。

图片

补充维D2对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

为什么D2抑制”D33个可能的原因

目前科学家还没完全搞懂D2D3此消彼长机制,但有三个比较靠谱的猜测:

1.“平衡机制:身体要维持总25(OH)D稳定

身体里的总25(OH)D“D2分支(25(OH)D2“D3分支(25(OH)D3的总和。有研究者提出,身体会像天平一样维持总25(OH)D的稳定——当补D2导致25(OH)D2升高时,身体会主动加快25(OH)D3的代谢,让总浓度不超标。这就像往天平一端加砝码,另一端就会自动减重,保持平衡。

2.“酶的偏爱:分解酶更喜欢”D3

身体里有个叫“CYP24A1”的酶,专门负责分解多余的维生素D——当维生素D总量过高时,它会把25(OH)D拆成没用的代谢物,避免中毒。研究发现,CYP24A125(OH)D3分解效率D22-3——补了D2之后,总维生素D升高,CYP24A1被激活,优先分解D3,导致25(OH)D3下降。

3.“转化竞争:代谢酶优先处理D2

维生素D要变成25(OH)D,需要“25-羟化酶(主要是CYP2R1CYP27A1)的帮助。其中CYP27A1D3亲和力更高,但当D2大量进入体内时,它会优先处理D2,导致D3的转化被挤掉”——就像高速公路上,D2的车多了,D3的车就没法上道,只能停在原地等着被分解。

对普通人的启示:选D3还是D2?看情况

这个研究不是说D2“没用,而是帮我们更科学地选补充剂:

优先选D3,尤其是非素食者

如果不是素食者,优先选D3补充剂——理由很简单:

  • 效率更高:D3提升总25(OH)D的效率比D2高,尤其缺D的人;

  • ”D3:补D3不会导致25(OH)D3下降,反而能直接提升它的水平;

  • 更贴近生理:D3是身体自己合成的原生款,代谢路径更符合人体习惯。

市面上的D3补充剂大多来自动物源(比如羊毛脂、鱼肝油),价格和D2差不多,普通人群很容易买到。

素食者选D2,记得监测水平

素食者(尤其是严格素食者)可能只能选D2(植物源),这时候也不用慌:D2依然能提升总25(OH)D水平,只是要注意两点:

  • 可能需要更高剂量:比如别人补1000IUD3,素食者可能需要补1200-1500IUD2,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 定期监测:如果长期补D2,建议每年查一次血液25(OH)D3浓度,避免它降得太低(一般建议25(OH)D总浓度不低于50nmol/LD3分支也别低于30nmol/L)。

特殊人群遵医嘱

老年人(皮肤合成D3能力下降)、慢性肾病患者(维生素D代谢障碍)、长期吃抗癫痫药(影响D吸收)的人,补D前最好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血液水平、健康状况,推荐合适的类型和剂量。

未来还要搞懂什么?3个待解的问题

这次研究虽然回答了“D2会不会降D3”,但还有很多谜团没解开:

  1. 长期影响未知:目前的研究最长只有6个月,长期补D2(比如5年、10年),25(OH)D3持续下降会不会影响骨骼健康、免疫力?

  2. 机制没完全明确:到底是哪个酶在主导”D3的分解?有没有办法在补D2的同时,不让D3下降?

  3. 反向影响未测:补D3会不会导致25(OH)D2下降?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荟萃分析,这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补维生素D,别再随便选

补维生素D,不是吃了就行,而是选对才行D2D3看似相似,却藏着此消彼长的秘密——D2会让血液里的25(OH)D3下降,而D3不仅效率更高,还能保护D3分支的水平。

下次再买补充剂,记得先看标签:非素食者优先选维生素D3(胆钙化醇),素食者选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并定期监测。毕竟补充剂的意义是补够、补对,而不是花了钱,却让身体里有用的D”悄悄变少。

参考文献

Emily I G Brown, Andrea L Darling, Tracey M Robertson, Kathryn H Hart, Jie Li, Cathie Martin, Martin J Warren, Colin P Smith, Susan A Lanham-New, Ruan M Elliott, Effect of Vitamin D2 Supplementation on 25-Hydroxyvitamin D3 Sta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utrition Reviews, 2025;, nuaf166, https://doi.org/10.1093/nutrit/nuaf166

上一篇: Diabetes Care:新加坡多民族...

下一篇: 太极拳给糖友老人 “救场”!记忆力升上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