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代谢疾病:临床表现、类型、实验室诊断与遗传标志物

时间:2025-09-26 12:13: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遗传性代谢疾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Ds)是一类由酶或其辅因子缺陷引起的罕见遗传性疾病,影响氨基酸、有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有毒物质积累并干扰生理功能,严重时可致死。

国外学者系统阐述了IMDs的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实验室诊断方法及相关的遗传学基础。 

根据国际分类标准(ICIMD),目前已确认约1450种IMDs。这些疾病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少数为X连锁遗传(如鸟氨酸转氨甲酰酶缺乏症)。全球IMDs的总体发病率约为每10万活产婴儿中50.9例,其中东地中海地区最高(75.7/10万)。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认知不足,IMDs导致约33%的儿童死亡。尽管传统认为IMDs主要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期发病,但近年来研究发现成人患者也并不少见,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平均确诊时间长达15年,提示临床识别难度大。

依照2001年的分类体系,将IMDs分为三大临床类型:

第一类:中毒型(Intoxication Type),以毒性代谢物蓄积为主要特征,包括苯丙酮尿症(PKU)、枫糖尿症(MSUD)、尿素循环障碍、有机酸血症(如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和半乳糖血症等。这类疾病通常在摄入蛋白质后出现喂养困难、嗜睡、昏迷甚至脑病。生化检测可见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低血糖(伴或不伴酮症)、肝功能异常等。通过串联质谱进行新生儿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浆氨基酸定量及酶活性测定可辅助确诊。

第二类:能量代谢障碍型,表现为器官(如脑、心、肝、肌肉)能量生成或利用缺陷,如糖原累积病、脂肪酸氧化障碍、线粒体呼吸链缺陷、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等。此类疾病常引发低血糖,除脂肪酸氧化障碍外,其余多伴有酮症。及时补充葡萄糖是关键治疗手段,否则可能导致神经源性能量危机。

第三类:复杂分子代谢障碍型,涉及大分子合成或降解异常,主要包括溶酶体贮积病(如戈谢病、黏多糖贮积症)、过氧化物酶体病、胆固醇合成障碍等。这类疾病呈进行性、退行性发展,目前多数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且未纳入常规新生儿筛查项目。

在遗传机制方面,文章强调大多数IMDs源于单个基因突变导致的关键酶功能缺失。例如:PAH基因突变引起PKU;GALT基因突变导致经典半乳糖血症;PCCA/PCCB基因缺陷引发丙酸血症;MUT、MMAA、MMAB等基因变异与甲基丙二酸尿症相关;ACADM基因突变造成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CADD)。此外,部分疾病具有特定“热点”突变,如PKU中的R408W、半乳糖血症中的Q188R,这些突变与表型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预后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实验室诊断遵循从基础到深入的策略。初始检查包括血糖、血氨、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常规生化指标。为进一步评估,可采用串联质谱检测干血斑中的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尿有机酸,并结合酶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测(如全外显子组/基因组测序)明确病因。文中还介绍了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的“Rawalpindi遗传代谢病评分(RISc)”,通过临床表现与基本检验结果综合评分,帮助筛选需进一步检查的高风险患儿。

此次全面回顾了IMDs的病理生理、临床分型、诊断流程与遗传基础,强调早期识别的重要性,提倡多学科协作和多组学技术应用,以提高诊断率、改善预后,并呼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IMDs诊疗能力的建设。

参考文献:

Aamir, Ijaz,Seyyedha, Abbas,Maria, Shabbir et al. 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presentation, clinical types,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genetic markers.[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5, 20: 422.

上一篇: 中国法布里病患者的角膜及共聚焦显微镜表现...

下一篇: 震撼!60岁主任检查单打错字,被上纲上线...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