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布里病患者的角膜及共聚焦显微镜表现:一项横断面对照研究
时间:2025-09-26 12:13: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国内学者进行了一项中国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 FD)患者眼部表现的横断面对照研究,系统描述了该人群的角膜微结构变化,特别是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IVCM)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共纳入30例FD患者(平均年龄38±14.41岁,范围10–60岁),按是否接受酶替代治疗(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ERT)分为两组,每组15人;同时招募30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所有参与者均接受裂隙灯检查和IVCM成像,以评估眼部病变及角膜各层微观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在30例FD患者中,有18例(60%)出现典型的漩涡状角膜浑浊(corneal verticillata, CV),这是FD最常见的角膜表现。通过IVCM观察发现,大多数FD患者(22/30)在角膜基底上皮细胞中存在高反射性胞内包涵体,表现为颗粒状胞浆沉积物,而健康对照组未见此类异常。值得注意的是,伴有CV的患者中,这种高反射区域更广泛且密集,提示其与临床可见浑浊密切相关。此外,女性患者多呈现不规则分布的“细弥散”模式,而男性则表现为均匀分布的圆形高反射包涵体,反映了X染色体失活差异对表型的影响。
在神经纤维层方面,IVCM显示FD患者存在显著的神经形态学改变:角膜神经纤维密度(NFD)、神经纤维长度(NFL)和分形维度均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33、0.012和0.010),同时神经扭曲系数显著升高(P<0.001),表明角膜神经退行性变是FD的重要特征。此外,3例患者还检测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增多,提示局部免疫反应可能参与疾病进程。这些变化在ERT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当前ERT方案未能逆转或阻止角膜神经损伤。
研究还发现,11例FD患者出现前角膜基质透明度下降及微点状结构(microdots),但基质细胞密度、大小等定量参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角膜内皮层的各项形态学指标(如细胞密度、大小、Feret直径等)在FD患者与健康人之间也无明显差别,表明内皮功能相对保留。
系统性疾病严重程度采用Mainz严重评分指数(MSSI)评估。研究发现,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与MSSI呈负相关(P=0.001),而血浆溶血性Gb3(lyso-Gb3)水平和后囊混浊则与MSSI呈正相关(P=0.002和P=0.019),提示后囊混浊可作为反映FD全身病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尽管部分眼部表现如CV在ERT组中发生率略高(73.33% vs. 46.67%),但无论是否接受ERT,各项眼部及角膜微结构参数均未显示出显著差异,表明现有ERT治疗对眼部病变影响有限。
研究首次在中国大陆FD人群中系统揭示了多种典型且敏感的眼部微结构改变,尤其是IVCM能检出传统裂隙灯无法发现的早期上皮细胞内包涵体和神经纤维异常。研究强调,眼部检查,特别是结合IVCM技术,可作为FD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家族风险人群的无症状干预策略。未来应将眼科生物标志物整合进标准诊疗流程,提升对该罕见病的识别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Yao, Xu,Yingjie, Chen,Jiali, Fan et al. Ocular and confocal manifestations of Mainland Chinese with Fabry disease: a cross-sectional controlled study.[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5, 20: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