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妈认不出亲儿子!”医生提醒:这不是粗心大意,而是一种罕见脑病!

时间:2025-09-25 15:44: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35岁的李女士,近两年来一直困扰于一个奇怪的问题:她常常认不出熟悉的面孔。刚开始时,她只是偶尔在超市认不出邻居,或者在聚会上把同事当成陌生人。家人以为她是“心不在焉”,没太在意。随着症状加重,问题越来越明显:她甚至在接孩子放学时,一时分不清哪个是自己的孩子,只能靠衣服和发型来辨认。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作为一名教师,她常常在课堂上认不出学生,甚至在校门口与同事擦肩而过。起初,她怀疑自己是“记忆力下降”或者“眼睛不好”,于是去做了眼科和神经内科检查,但视力和记忆测试均正常。直到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和认知评估,医生才揭开谜底——李女士患上的并不是记忆障碍,而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性疾病:面孔失认症。

这种疾病让大脑无法正确处理和识别面孔信息,患者看得清楚,却无法把面孔和身份联系起来。医生解释,如果不借助其他线索,李女士可能永远都认不出熟悉的人。如今,她正在尝试通过声音、服饰等替代方式来辨别人,同时配合功能训练,努力适应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概述

面孔失认症可以分为先天性面孔失认症和获得性面孔失认症。

先天性面孔失认症即遗传性脸盲症,与遗传关系密切,部分患者只有面孔失认表现,部分还伴有其他神经缺陷,为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如阿尔茨海默病或者孤独症。常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对一个人似曾相识或者见面不相识的经历,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疾病。对于先天性面孔失认症者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察觉面孔识认的缺陷,直到偶然与其他人比较才知道面孔的特异性和身份标识作用。

后天性脸盲症指由于后天(特指成年后)的疾病或者脑部创伤,导致大脑中负责脸孔认知功能的“梭状回”受损。梭状回能帮助人们通过更细节地记忆脸孔细节,从而辨识面容认人。后天性脸盲症患者难以分辨人脸,于是他们便利用非面部的一些特征以帮助自己对他人的认知。有研究发现,他们对声音的辨识能力更胜普通人一筹。

临床表现

面孔失认症的核心表现是无法再认熟悉的面孔,患者在社交交往和工作中常常遭遇困扰。他们往往依赖其他线索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通过声音、发型、服饰或步态来辨认他人。有些患者在解释面部表情或对陌生面孔进行匹配的能力仍保持良好,这提示该障碍主要集中在熟悉面孔的识别层面,而非面部整体加工能力的全面损害。

除了面孔识别受损外,患者对其他物体的识别通常没有明显障碍,阅读能力多能保持完好。有的病例显示,即便幼年时期因脑损伤而完全无法识别面孔,仍可以学习阅读,这说明面孔识别与文字识别依赖于不同类型的视觉分析通路。

此外,面孔失认症常伴随一些一般功能异常,包括左上象限视野缺损、全色盲以及地形判断障碍,这些合并症状进一步提示病变部位涉及较广的视觉加工区域。

治疗

面孔失认症的治疗主要分为功能训练和替代治疗两大措施。先天性面孔失认症以替代治疗为主,而损伤性面孔失认症在早期重点治疗原发疾病并辅以功能训练,若训练效果欠佳,则多转向替代治疗。

功能训练的核心在于改善面孔加工与识别能力,常见方法包括漫画面孔识别法,通过利用更具差异化的漫画特征帮助患者识别;提示性识别训练,将熟悉面孔与特定知识系统建立联系,借助语义和记忆网络促进识别;以及基于面孔内隐加工的训练,通过熟悉度区分、线索识别和语义激活等方式,增强患者对面孔的熟悉感和识别能力。

替代治疗更适合先天性患者或功能训练效果有限的后期患者,其核心在于利用其他感知和行为线索来替代面孔识别。患者通常借助三类信息进行身份判断:外在线索,如头发、胡须、服饰、身体形态或局部特征;行为线索,如步态、姿势、肢体语言和情绪表现;声音线索,如音色和语调。通过多维度线索的整合,患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面孔识别的缺陷,从而改善社交与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Hoover AE, Demonet JF, Steeves JK.Superior voice recognition in a patient with acquired prosopagnosia and object agnosia. 2010

2.Susilo T, Duchaine B. Advances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research. 2013

3.Wang X, ZhaoX, Prakash V. Computerized-Eyewear Based Face Recognition System for Improving Social Lives of Prosopagnosics. 2013

上一篇: Journal of Neurology...

下一篇: 【Nature Neuroscience...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