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超分子大突破!Chin Med:黄芩和黄连加热 “变身”,纳米纤维变纳米球,抗菌能力竟能精准切换

时间:2025-09-27 12:14: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纳米技术与纳米医药的快速发展,基于超分子自组装的中药纳米材料研究日益成为前沿热点。中药中多种天然活性成分可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配位键、静电作用和π-π堆积)自发组装形成结构稳定的超分子体系,不仅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常表现出优于单体成分的生物活性。例如,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baicalin, BA)与黄连中的小檗碱(berberine, BBR)在共煎过程中可形成明显的沉淀,实为一种稳定的超分子纳米结构,显著增强其抗菌效能。然而,此类超分子自组装过程易受溶剂、pH、温度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其形成机制及对药理活性的调控规律尚不明确。

黄芩与黄连是传统中医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经典药对,广泛应用于多种复方制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二者均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尤以小檗碱的抑菌作用突出。本研究聚焦于两者配伍过程中因温度变化引发的超分子形态转变及其对抗菌选择性的影响,旨在揭示中药复方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研究采用黄芩、黄连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与小檗碱为对象,通过机械混合(SC mix-L)与加热处理(SC mix-R)制备不同形态的超分子样品。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样品的粒径与形貌,结果显示:机械混合主要形成纳米纤维结构(NFs),而加热后则转变为更为致密且均匀分散的纳米球(NPs)。DLS分析进一步表明,加热样品的Zeta电位绝对值升高,提示体系稳定性增强。UHPLC-Q-Orbitrap高分辨质谱鉴定出83种主要成分,包括26种生物碱和41种黄酮类化合物,证实加热处理未显著改变化学组成,说明超分子结构的转变并非源于成分降解或流失。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也表明,加热未引起分子化学结构的显著变化。

从热力学角度,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结果显示,黄芩苷与小檗碱的结合为放热的自发过程,且结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提示升温有利于超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揭示,80℃条件下自组装形成的结构中氢键数量增多,分子间作用力增强,空间排列更加紧密,与实验观察到的由纤维向球形的形态转变高度一致。

图:SC mix-L (1)、SC mix-R (2)、BA-BBR mix-L (3) 和 BA-BBR mix-R (4) 的形态学表征

在药效学方面,体外抗菌实验表明,不同形态的超分子表现出选择性抗菌活性:纳米球(NP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纳米纤维(NFs),其机制主要涉及干扰细菌的氨基酸合成代谢;而纳米纤维(NFs)则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物理缠绕细菌表面及干扰能量代谢有关。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进一步证实,两种形态的超分子通过调控不同的代谢通路发挥作用,显著影响泛醌与核黄素代谢、氨基酸代谢及三羧酸循环等关键途径,揭示了“形态决定功能”的选择性抗菌机制。

图:A 紫外-可见光谱;B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C 正离子模式下的总离子流色谱图;D 负离子模式下的总离子流色谱图;E 化合物碎片化路径:(1) 小檗碱,(2) 药根碱,(3) 黄芩苷,(4) 黄芩素

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黄芩与黄连配伍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可在温度驱动下发生从纳米纤维到纳米球的可逆形态转变,且该转变在与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结构完整性,从而显著影响其抗菌谱和作用机制。研究不仅揭示了热力学因素在中药超分子自组装中的关键调控作用,也为理解中药复方“协同增效”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新的分子层面的解释。同时,该成果为基于天然药物成分的智能纳米药物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创新思路。未来研究将拓展至多糖、蛋白质等复杂成分对自组装过程的调控作用,并探索其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与精准化发展。

原始出处

Wei JC, Lin XY, Zhao YH, et al. Thermodynamic-driven supramolecular transition from nanofibers to nanospheres: morphology-dependent antibacterial specificity of herb medicines. Chin Med. 2025;20(1):147. Published 2025 Sep 25. doi:10.1186/s13020-025-01185-z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上一篇: 没有重症超声,怎么快速明确休克病因

下一篇: JAMA Pediatr:地塞米松在双胞...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