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毒感染率已跃居呼吸道疾病 TOP 1,无特效药,这类人需要特别注意!

时间:2025-09-28 12:15: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9月开学季的到来,儿科门诊迎来了感冒发热患儿的高峰期。许多家长反映孩子普遍出现了类似症状:睡前咳嗽、睡眠时鼻塞、剧烈咳嗽伴流涕等。

中疾控最新一周第38周(2025年9月15日—9月2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近期对全国哨点医院(不含港澳台)采集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和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呼吸道样本中,鼻病毒检测阳性率近两周上升明显,14岁及以下病例组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同时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波动上升。

表:第38周呼吸道样本主要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率区域差异

图片

南方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

北方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表:第38周呼吸道样本主要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率年龄组差异

图片

别小瞧 “鼻病毒”:比你想的更 “难缠”

很多人以为鼻病毒只是 “普通感冒病毒”,但实际上,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从病原学角度看,鼻病毒(hRV)属于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长得像个 “二十面体小盒子”,直径仅 27~30nm,却藏着 “强大的生存能力”:它在 33~35℃的鼻腔环境中最易繁殖,4℃下能存活数周,-70℃可长期保存,对乙醚、乙醇有抵抗力,唯独怕酸性和高温环境。

更棘手的是它的 “多样性”:目前已发现超过 120 种血清型,还分为 A、B、C 三个基因型。其中,C 型鼻病毒堪称 “狠角色”,国内外研究显示,它不仅在感染中占比更高,还更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气促、喘息,甚至与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2009 年,研究者还发现了可能存在的 D 型亚型,进一步说明它的 “进化能力” 不容小觑。

触目惊心的感染数据:几乎每个孩子都躲不开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鼻病毒的感染率堪称 “呼吸道病毒之王”:国外研究显示,美国、英国、巴西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鼻病毒检出率分别达 21%、21.5%、30%;国内数据同样惊人,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检出率 15.4%,甘肃地区 9.44%,昆明地区 4.5%(因检测方法、地区差异略有不同)。更关键的是,90% 的 2 岁以内儿童,至少经历过一次鼻病毒感染,6 个月以内住院婴儿的检出率最高,2 岁后才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低龄宝宝都要面对它的 “威胁”。

鼻病毒的传播途径也很 “隐蔽”: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能通过 “手 - 鼻” 接触传播(比如孩子摸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再揉鼻子)。流行季节集中在春秋两季,湖南地区 5 月检出率最高,成都地区秋季高发,广州则在 3~5 月、10~11 月出现两个高峰,这与气候、人员聚集(如幼儿园、游乐场)密切相关。

不止是 “感冒”: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呼吸道问题

“刚开始只是流鼻涕、咳嗽,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越咳越重,晚上还喘得睡不着!” 这是很多家长对鼻病毒感染的误区 —— 它绝非 “扛一扛就好” 的小毛病。

鼻病毒的 “攻击路径” 很明确:先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 “细胞间黏附因子 - 1(ICAM-1)” 结合,然后在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复制,引发炎症反应,释放激肽、白三烯、白细胞介素等 “炎症介质”,最终导致症状出现。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它的 “杀伤力” 也不同:

年长儿:多表现为普通感冒症状,如鼻塞、喷嚏、咽痛、低热,可能伴有头痛、乏力;

婴幼儿:局部症状不明显,但全身反应重,还容易引发下呼吸道问题 —— 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甚至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天津地区一项研究显示,毛细支气管炎婴儿中,鼻病毒感染占比 31.55%,远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 22.46%;更令人警惕的是,急性哮喘患儿中,鼻病毒检出率高达 87.5%,且 C 型感染与重症哮喘发作直接相关。国内研究者还发现,孩子血清总免疫球蛋白(T-IgE)越高,越容易被鼻病毒感染,这也解释了为何过敏体质孩子更容易 “中招”。

医生怎么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面对鼻病毒感染,及时准确检测是关键。目前医院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四种:

病毒培养:作为 “金标准”,但需要 2~3 天,耗时费力,临床应用有限;

RT-PCR 技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快速、敏感、特异性强,取鼻咽拭子就能检测,已广泛用于临床;

血清学试验:如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试验,但因鼻病毒血清型太多,应用受限;

病毒芯片技术:敏感性和特异性极高,检出率远超传统培养方法,但暂未普及。

遗憾的是,目前尚无针对鼻病毒的疫苗(血清型太多,疫苗研发难度大),特效药物也仍在研究中 —— 干扰素鼻腔应用、ICAM-1 抑制剂(阻止病毒结合细胞)、3C 蛋白酶抑制剂(如 Pleconaril,减少鼻腔分泌物、降低病情严重度)等,虽有潜力,但尚未投入临床。

因此,预防成了 “重中之重”:

控制传染源:孩子生病后及时居家休息,避免去幼儿园、游乐场;

保护易感者:6 个月~2 岁婴幼儿、过敏体质或哮喘孩子,春秋季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阻断传播途径:勤洗手(尤其接触孩子前),定期消毒玩具、餐具,保持室内通风。

未来:更多研究正在破解鼻病毒 “密码”

虽然目前鼻病毒防控仍有挑战,但科研人员从未停下脚步。当前,关于鼻病毒如何诱发儿童早期喘息、导致哮喘急性发作的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特效药物和多价疫苗的研发,也在实验室中推进。相信随着研究深入,未来我们会有更精准的防控手段,让孩子远离鼻病毒的 “威胁”。

最后温馨提醒: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喘息加重、精神萎靡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别把 “鼻病毒感染” 当成普通感冒拖延 —— 早识别、早干预,才能让孩子少遭罪。

参考文献

周丹,王宇清。儿童鼻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8, 45 (7): 528-531.

上一篇: 男人排尿时间长=肾虚?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下一篇: 一起学指南丨最新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