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吸烟会 “搞垮” 胰岛素!2 型糖尿病 4 种亚型风险全上升,重度者患病概率接近 2.5 倍
时间:2025-09-25 15:40: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凌晨两点,程序员阿明盯着屏幕上闪烁的报错代码,手指无意识地摸向抽屉里的烟盒——“就抽一根,解解乏而已”,他对着镜子里眼底泛红的自己嘀咕,“我这么瘦,家里也没人得糖尿病,哪会那么倒霉?”
在生活里,像阿明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总觉得吸烟只是“伤肺”的小习惯,和糖尿病这种“中老年专属”的“甜蜜负担”八竿子打不着。但2025年9月,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报道了一项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新研究,却给所有吸烟者泼了盆冷水:不管你有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胖不胖、年龄多大,只要抽过烟,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升高;若是每天抽20支、连抽15年的“老烟枪”,风险甚至会翻两倍多——更可怕的是,2型糖尿病的4种亚型,没一种能逃过吸烟的“追杀”。
6000人的大数据:揪出吸烟与糖尿病的“直接证据”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埃米・基森达尔(Emmy Keysendal)。为了搞清楚吸烟和2型糖尿病的真实关联,她和团队花了数年时间,梳理了来自挪威、瑞典两项大型糖尿病研究的核心数据,最终锁定了6222名参与者——其中3325人是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另外3897人是血糖正常的健康人。
“我们想知道,吸烟到底会不会影响糖尿病,以及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影响是否一样。”基森达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很多人不知道,2型糖尿病并非“铁板一块”:医生会根据发病机制,把它分成4种亚型,每种亚型的致病原因、症状轻重、治疗方式都天差地别——有的是身体“用不好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有的是胰腺“造不出胰岛素”(胰岛素缺乏),还有的和肥胖、年龄直接挂钩。而这次研究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吸烟对这4种亚型“通杀”,没有任何例外。
抽过烟就中招?4种糖尿病风险全上升
基森达尔团队首先对比了“曾经吸过烟的人”和“从未吸过烟的人”的患病概率,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哪怕只是“偶尔抽过”,没达到“老烟枪”的程度,风险也明显“超标”:
-
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SIRD):风险最高,是不吸烟者的2倍多!这种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变迟钝”——就像家里的门锁生锈了,钥匙(胰岛素)插进去却转不动,血液里的葡萄糖没法进入细胞供能,只能堆积在血管里,导致血糖飙升。而且这类患者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后续出现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
严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SIDD):风险增加20%。如果说SIRD是“钥匙没用”,那SIDD就是“钥匙不够”——患者的胰腺出了问题,负责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受损,胰岛素产量大幅下降,到后期几乎必须靠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生活质量会受很大影响。
-
轻度肥胖相关型糖尿病(MOD):风险增加29%。顾名思义,这种亚型多发生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尤其是肚子大的“腹型肥胖”者。脂肪堆积会释放有害物质,干扰胰岛素的作用,而吸烟会让这种干扰“雪上加霜”,加速糖尿病的到来。
-
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MARD):风险增加27%。它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变慢,胰岛素的“工作效率”本就会下降,而吸烟会像“催化剂”一样,让这种衰退来得更快,哪怕体重正常,也可能被糖尿病盯上。
“不管糖尿病是哪种类型,不管它是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缺乏,还是肥胖、年龄引起的,吸烟都会让风险升高。”基森达尔强调,这一点在数据中非常明确,“没有任何模糊的空间,吸烟就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风险因素”。
重度吸烟更可怕:每天20支抽15年,风险再飙升
如果说“曾经吸烟”的风险已经够惊人,那“重度吸烟”的危害更是呈“指数级爆发”。研究团队对“重度吸烟”的定义很具体:每天抽20支烟,并且持续了15年——换算下来,就是总共抽了10.95万支烟,这个量足以让身体的血糖调节系统“千疮百孔”。
数据显示,重度吸烟者患4种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一大截:
-
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SIRD):风险达到2.4倍,接近不吸烟者的2.5倍;
-
严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SIDD):风险增加52%,比“曾经吸烟”的人多了32个百分点;
-
轻度肥胖相关型糖尿病(MOD):风险增加57%,几乎是“曾经吸烟”人群的2倍;
-
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MARD):风险增加45%,比“曾经吸烟”的人高了18个百分点。
更让人警惕的是,研究团队还做了一项估算:在所有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SIRD)病例中,超过三分之一都和吸烟有关。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患者能早点戒烟,至少有30%以上的人可以避免患上这种最难控制、并发症风险最高的糖尿病亚型。
为什么吸烟会“搞垮”血糖?3个“隐形杀手”在作祟
很多人疑惑:吸烟是“烧肺”的,怎么会绕到血糖和胰岛素上?其实,香烟燃烧后产生的上千种有害物质——比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会像“隐形杀手”一样,悄悄破坏身体的血糖调节系统,尤其是针对胰岛素的“两大核心功能”下手:
第一个“杀手”:破坏胰岛素的“运输通道”。尼古丁会让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胰岛素要靠血液运输到全身细胞,如果血管出了问题,胰岛素就像“堵在高速公路上的货车”,没法及时到达需要它的肌肉、脂肪细胞,血糖自然降不下来。长期如此,血管壁还会堆积糖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中风的风险。
第二个“杀手”:让细胞对胰岛素“变麻木”。研究发现,长期吸烟会让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失灵。就像细胞原本有很多“门”,胰岛素是打开门的“钥匙”,能让葡萄糖进来供能;但吸烟会把“门”拆了一部分,或者让“钥匙孔”生锈,哪怕血液里有足够的胰岛素,葡萄糖也进不去细胞,只能滞留在血液里,形成胰岛素抵抗——这也是为什么吸烟对“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SIRD)”的影响最大。
第三个“杀手”:直接“摧毁”胰岛素的“生产工厂”。胰腺是分泌胰岛素的核心器官,而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血液渗透到胰腺,破坏里面的β细胞(负责生产胰岛素的“工人”)。当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下降,胰岛素的“产量”就会不足,进而引发“严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SIDD)”——而且β细胞的损伤大多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很难再恢复。
遗传+吸烟:雪上加霜的“双重打击”
这次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发现,给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提了个醒:如果本身携带“胰岛素分泌障碍”的基因,再加上吸烟,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会“雪上加霜”。
基森达尔团队分析了参与者的基因数据后发现:那些天生携带“胰岛素分泌不足”相关基因的人,本身胰腺功能就比普通人弱,更容易出现胰岛素产量不够的问题;而如果他们同时吸烟,患上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SIRD)的风险,会是“无遗传风险+不吸烟”人群的3倍多!
“这意味着遗传信息可以帮我们找到‘高危人群’。”基森达尔解释,比如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更应该尽早戒烟,“因为他们从戒烟中获得的‘收益’会更大——不仅能降低糖尿病风险,还能减少高血压、肺癌、慢阻肺等其他疾病的可能”。
研究虽初步,但戒烟的建议很明确
需要说明的是,这项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它是在医学会议上公布的成果,还没经过同行评审(也就是其他科学家的独立验证),也没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结果“不可信”:一方面,它的样本量足够大(超过6000人),涵盖了不同年龄、体重的人群;另一方面,数据分析方法严格遵循了流行病学研究的规范,结论有很强的参考性。
不过,无论研究后续如何推进,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戒烟是预防2型糖尿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基森达尔在采访中反复强调:“我们的研究再次证明,戒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戒烟能直接切断吸烟对血糖调节系统的破坏,还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就像开头提到的阿明,哪怕只是“偶尔抽几根”,也该尽早放下烟盒。因为身体的修复能力比我们想象中强:戒烟3个月后,血管内皮细胞会逐渐修复,胰岛素的“运输通道”会变通畅;戒烟1年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明显提高;戒烟5年以上,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会逐渐接近不吸烟者——这些变化,都是身体在给我们“纠错”的机会。
别让“小习惯”酿成“大麻烦”
如今,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高发的慢性疾病,我国患病人数超过1亿,其中很多人直到出现视力下降、手脚麻木等并发症,才发现自己早已被糖尿病“盯上”。而吸烟这个看似“和糖尿病无关”的习惯,其实早已被多项科学研究证实是重要风险因素。
这次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新研究,不仅进一步坐实了吸烟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还揭穿了“不同亚型风险不同”的真相——没有哪种2型糖尿病能逃过吸烟的“伤害”。与其等到确诊后,每天靠吃药、打针控制血糖,不如从现在开始,放下手中的烟盒:给身体一个修复的机会,也给未来一个远离“甜蜜负担”的可能。
毕竟,健康从来不是“赌运气”,而是藏在每一个“不抽这根烟”的选择里。
参考文献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news release, Sept.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