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从机制到临床的特色整合之路

时间:2025-09-26 12:09: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01 前言

肝硬化作为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治疗复杂、预后较差,一直是肝病领域的难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逐渐成熟,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诊疗选择,也在机制研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国家层面《“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现代医学在抗病毒、对症处理等方面作用明确,而中医药则在抗纤维化、调节免疫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二者结合形成了一套多靶点、多机制的中国特色治疗体系。

02 作用机制不断明确

近年来,多项研究深刻揭示了中医药治疗缓解肝硬化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丹参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显著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还有研究发现,姜黄素类化合物可有效抑制NF-κB炎症通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此外,中医药也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增加有益菌群数量,从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缓肠-肝轴介导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水平。

03 临床共识与循证支持持续增强

《中国防治病毒性肝炎行动计划(2025—2030年)》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提升慢乙肝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并特别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提出,中西医结合“双抗治疗”策略(即抗病毒、抗纤维化)是我国慢乙肝的特色治疗手段,可从抗病毒治疗、辨病治疗(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保肝及调节免疫)等方面增加慢乙肝患者的临床获益[1]

今年全国爱肝日的主题是“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激励“双抗”成果不断涌现。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能显著改善肝脏硬度值,肝纤维化逆转率提高14.6%。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24周,肝脏硬度值、APRI均显著降低[2]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团队的“益气活血方”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使治疗1~3年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率达到80%以上。此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年)》也明确中医辩证治疗、针对性治疗、针刺治疗等对M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胰岛素抵抗及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3]

04 肝硬化并发症防治效果显著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双抗治疗”在降低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消化道出血方面,扶正化瘀联合普萘洛尔在一级预防食管静脉中重度曲张破裂出血的累计出血率,以及二级预防具有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患者的再次出血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降低效果。

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方和安络化纤丸,在减轻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和胃食管静脉曲张方面也具有较好的作用[4];在腹水方面,扶正化瘀方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并显著提高腹水治愈率、2年生存率[5]

05 总结与展望

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总结到,得益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特别是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对肝纤维化有良好逆转效果,国际上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与西医治疗研究一致,抗纤维化治疗需要达到足够疗程(一年以上),才能获得更显著的临床效果。

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将依托多组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入揭示中药复方调控免疫微环境、逆转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根据中医治疗的特点,结合中医症候积分、常用技术,必要时引用新的生物标志物或评估体系,更准确地反映肝硬化的逆转进程和治疗效果,构建融合现代诊断与中医辨证的精准诊疗体系,建立高级别临床证据库。通过研发创新中药、为患者提供更优解决方案,为全球肝病防治提供独特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学专家委员会.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 40(5): 884-892.

[2] Tao Y, Wang ML, Wang YH, Zhang DM, He M Chen EQ. Anti-fibrosis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Biejiaruang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Diseases & Research, 2025, 5(1): 1-9.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5, 33(4):339-350.

[4] Liu Y , Wang XY , Gu YJ ,et al. Evidence for preventing EVRB in cirrhotic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 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 2025,169(1):9-20.

[5] Deng X , Liang J , Liu ZW ,et al. Treatment of posthepatitic cirrhosis by Fuzheng Huayu tablet for reinforcing qi and resolving stasis[J]. Chin J Integr Med, 2013,19(4):289-296.    

上一篇: ESMO 2025|中国肿瘤学研究重磅亮...

下一篇: 医疗质量新政下的“肝”局突破:人血白蛋白...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