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声像小猫,好多人夸可爱!医生揭开真相,背后竟是染色体缺陷!

时间:2025-09-28 12:15: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4岁的可欣(化名)从出生起就与众不同。她刚出生时哭声尖锐而单调,像小猫的叫声一样,家人还觉得“挺特别”,没有放在心上。随着她渐渐长大,父母却发现她的发育总是落后于同龄孩子:喂奶困难、体重增长缓慢,走路和说话都比别人晚。到了三岁,可欣还只能说出几个简单的词语,表达能力远远落后,但对简单的指令却能听懂。

体格检查时,医生发现可欣头偏小,面容略显圆且不对称,双眼距离较宽,还伴有内眦赘皮和下斜的睑裂,耳位也偏低。进一步检查提示她存在轻度心脏畸形,脊柱也有早期侧弯迹象。结合典型哭声史和外貌特征,医生高度怀疑染色体异常。遗传学检测结果最终证实了诊断——可欣患有猫叫综合征。

什么是猫叫综合征

猫叫综合征(Cri-du-Chat,CDCS)由Lejeune等人于1963 年首次报道,因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哭声如猫叫而得名。该病较为罕见,CDCS 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 1/1.5~5万 , 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女男比例约为6:5。

猫叫综合征是由染色体5p部分或完全缺失引起的。大多数5p缺失是发生了新突变,其中80%~90%来源于父系,是其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断裂而起,10%~15%是父母非平衡易位引起。此外,80%~90%的猫叫综合征是因5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缺失造成,只有3%~5%是因中间缺失引起,而嵌合体、倒置和环状染色体比较罕见。

临床表现

猫叫综合征最典型的表现是生后即出现单调、高调的猫叫样哭声,由于喉肌发育不全所致,常伴发音缺陷,一般在1岁后逐渐消失。患儿还具有特殊的面容特征,如小头畸形、圆脸且常不对称,面容呈惊恐状,伴眼距宽、内眦赘皮、睑裂下斜、斜视和低位耳;部分患儿还可伴有唇腭裂、错颌畸形及短颈。

此外,患者常见神经及发育异常,包括婴儿期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生长迟缓,以及各项发育里程碑延迟。语言落后明显,理解能力相对优于表达能力,大多数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常合并多系统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骨骼畸形(脊柱侧凸、并指/并趾、肋骨异常)、视神经萎缩和泌尿生殖系统异常(如隐睾)等。

诊断

猫叫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与遗传学检查相结合。临床上,新生儿期出现单调高调的猫叫样哭声,伴有特殊面容、小头畸形、生长发育迟缓以及智力低下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同时,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骨骼畸形或其他系统异常,可进一步支持诊断。

辅助检查方面,影像学如X线可用于评估脊柱侧凸和肋骨畸形;心脏彩超可判断有无先天性心脏病。确诊需依赖遗传学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明确发现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荧光原位杂交(FISH)能够检测微小缺失并锁定致病位点。此外,近年来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也被用于进一步分析基因异常,提高诊断准确性。

治疗

目前猫叫综合征尚无特效的根治方法,治疗以对症处理和康复训练为主,旨在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和促进发育。

在对症治疗方面,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个体差异,遵循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以缓解相关问题。对于先天性畸形以及心血管、泌尿系统等严重并发症,可通过手术干预改善功能和结构异常。康复治疗是管理本病的重要环节,其中Bobath运动疗法常用于患儿康复训练,基于儿童神经系统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抑制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反应和姿势反射的建立,经反复刺激和训练推动整体发育,从而帮助患儿逐步提高运动和生活能力。

参考资料:

1.UpToDate临床顾问:先天性细胞遗传学异常

2.崔玉,刘俊,肖建平,等. 猫叫综合征的产前诊断:11例临床分析[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2,25(3):205-210.

3.蒋雪, 王艳利, 梁旗. 猫叫综合征遗传学分析及咨询指导[J]. 生物学通报, 2010, 45(009):12-14.

上一篇: 一起学指南丨最新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

下一篇: 【论著】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