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roenterology:胰腺脂肪沉积对不同胰腺癌类型影响不同,伴发癌风险随胰腺脂肪沉积升高显著增加

时间:2025-09-25 15:39: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中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有限。胰腺脂肪沉积(IPFD),俗称脂肪胰腺,近年来被发现与胰腺炎、胰腺癌等多种胰腺疾病相关。大量人群队列研究表明,IPFD水平升高者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同时,胰腺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作为胰腺囊性病变,其恶变潜能早已被广泛关注,患者需长期随访。然而,IPFD与IPMN及其相关癌变的关系尚不清晰,尤其是不同癌症类型间的差异未有深入研究。

本研究首次通过高精度3.0-T磁共振成像(MRI)量化IPFD,揭示了IPFD与不同类型胰腺癌——IPMN来源癌与伴发癌——风险的显著差异。高IPFD显著增加伴发癌风险,但对IPMN来源癌无明显影响。这一发现提示IPFD可能是胰腺癌个性化筛查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标志。

研究人员基于东京大学前瞻性TOP-CREATE(东京胰腺囊性病变)队列,纳入2013年至2023年间诊断为IPMN且接受长期随访的患者。采用先进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定量评估胰腺脂肪沉积,分析IPFD在胰腺头、体、尾部的平均值。将无癌症患者的PDFF四分位数用于定义“脂肪胰腺”,并匹配55例胰腺癌患者(含伴发癌与IPMN来源癌)与275名对照,进行病例对照分析。 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调整BMI、糖尿病、吸烟状况、CA19-9、CEACAM5等混杂因素,评估IPFD与两类胰腺癌的关联。同时采用敏感性分析聚焦支管型IPMN患者,辅以阶段性IPFD变化的纵向比较。

结果显示,脂肪胰腺在伴发癌患者中明显更常见(46.7%)相比IPMN来源癌(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多变量分析显示,IPFD与伴发癌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四分位最高组与最低组比值比4.63,95%CI 1.33–16.1,P趋势=0.004),而与IPMN来源癌无显著关联。

图:研究设计与结果

在仅限支管型IPMN患者的敏感性分析中,IPFD与伴发癌风险的关联更为强烈(OR 8.53,95%CI 1.91–38.0,P趋势=0.001)。此外,IPFD水平与胰腺癌分期无显著相关,提示IPFD的增加可能是癌变的早期事件,而非肿瘤进展的结果。

综上,本研究支持了PANDORA假说,即高IPFD在无明显遗传易感性背景下,是散发性胰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胰腺脂肪的增加可能源于脂肪滴在腺泡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的积累,或腺泡细胞向脂肪细胞的转分化,导致胰腺微环境的脂毒性改变,从而促进肿瘤发生。

更重要的是,IPFD对不同胰腺癌类型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伴发癌与IPMN的共存状态可能通过脂肪沉积驱动的炎症及微环境变化促进癌变,而IPMN来源癌的发生机制则可能与IPMN本身的遗传及细胞特性关系更紧密,IPFD影响有限。 这一发现为胰腺癌早期筛查及风险分层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是针对伴发癌风险较高的脂肪胰腺患者,可以设计个性化的监测方案,结合影像学及生物标志物,提升早期发现率。

原始出处

Oyama H, Hamada T, Nevo D, et al. Relationship of Intrapancreatic Fat Deposition With Pancreatic Cancer Differs According to Carcinoma Types. Gastroenterology. 2025;169(4):718-721.e5. doi:10.1053/j.gastro.2025.04.032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上一篇: FISH假阴性需警惕!RNA NGS检出...

下一篇: 论文解读│METTL3通过CASP9/B...


 本站广告